節能環保產業幾個突出問題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7-10-10【打印】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綠色再制造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使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這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綠色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出快速聚集、創新提質的發展特點。
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增速保持在15%左右。僅2015一年就實現產值4.5萬億元,從業人數達4000萬,A股上市的節能環保公司中近3成凈利增幅超50%。過去多而弱、小而散的狀態也正改變,2015年節能環保企業并購案超過130起,涉及交易總額400多億元。此外,一大批節能環保產業園區集中涌現,融產業發展、技術平臺、融資上市等功能為一體,帶來優質的一站式服務。
在此基礎上,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在部分地區,小城鎮、園區等環境綜合托管項目積極推進。如南海綠電為佛山市南海區提供的垃圾處理、污泥處理、垃圾滲濾液等一體化協同處理服務,取得了很好的綜合效益。合同能源管理由效益分享模式向效益分享、節能量保證、能源托管、融資租賃等多種服務模式的組合轉變。
良好發展態勢之下,現階段仍有幾個突出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政策波動的影響。例如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調整后,據環保產業協會測算,污水、垃圾等企業增值稅將提高30%—50%,項目投資回報率降低約10%。此外,還有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補貼等政策相繼退出。
而一些時間緊、要求嚴的政策可能在短期內創造大量需求后急劇萎縮,對行業造成沖擊。以正在開展的火電行業超低排放為例,東、中部地區分別在今明兩年完成改造的要求,促使著相關裝備供應企業快速成長。但據預測,該市場或在2018年后快速萎縮,可能導致超低排放設備產能過剩。
其次,惡性競爭的隱患。部分企業通過“實業虧損、資本市場來補”搶占市場份額,價格戰愈演愈烈。如垃圾焚燒發電中標最低價在半年內從48元/噸降至18元/噸,污水處理從1—5元/噸以上迅速降至0.4元/噸,專家預測遠低于應有成本。低價競爭使得劣幣驅逐良幣,其帶來的風險和隱患將嚴重影響節能環保產業提質升級。
第三,由于融資難、融資貴及技術推廣不易等因素,企業經營風險增加。節能環保領域多為技術型、輕資產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同時,近年來煤炭等行業支付意愿普遍下降、違約現象嚴重等,間接加大了節能環保企業的資金壓力。而因市場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企業為避免風險則更偏重對已有業績的考察,新技術進入市場從“第一步”便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