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窩電”問題如何解決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6-08-01【打印】
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的持續疲軟加劇了該地區的電力過剩局面,“窩電”問題成了東北地區能源發展的攔路虎。
為解決東北地區電力過剩、電力外送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推動東北地區電力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結合東北地區電力產業發展及電力供需形勢,大力推進電力供給側和消費側革命,優化電力結構,加快建設電力市場,加速實施技術創新,有序安排電力建設,從供需兩側加快推動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意見》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火電、風電利用小時數達到合理水平,棄風率顯著下降;初步形成安全穩定、結構合理、調節靈活的電力系統,建立適應多種電源消納的電力市場機制;減少散燒煤、生物質燃料直接燃燒,提高能源供應清潔化水平,降低大氣污染排放。
業內人士認為,東北電力過剩問題在數年前就已顯露端倪。為根治窩電頑疾,國務院在2014年8月份就下發了《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2015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的通知》。此次的《意見》是第三次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以期促進電力消納。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去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分別為3822小時、2742小時和3519小時,低于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3969小時。中電聯統計數據顯示,黑龍江和吉林火電利用小時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吉林省更是僅有3326小時,低于全國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000小時。
針對《意見》解決東北“窩電”問題的重要意義,以及從何入手等問題,日前,中國電力新聞網、中電傳媒微博微信論壇通過微話題征集活動,發布調查問卷,進行數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30%的受訪人群認為,解決東北窩電問題關鍵在于提高系統調節能力;28.5%的受訪人群認為,關鍵在于控制火電與風電建設節奏, 25%的受訪者認為,關鍵在于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有16.5%的受訪者認為關鍵在于大力推進電能替代。
針對窩電問題,《意見》對東北地區電源建設和外送通道提出了重點任務: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控制火電與風電建設節奏、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加速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力推進電能替代、提高系統調節能力、加快電力市場建設、豐富能源生產方式。
中廣核風電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5年,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棄風電量達到339億千瓦時。要解決當前東北地區電力供需矛盾,就要深入挖掘系統調節潛力,例如,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可以推動熱電機組增加蓄熱設施技術改造,化解冬季供暖期風電與熱電聯產機組的運行矛盾。
《意見》提出,實施燃煤電廠靈活性提升改造工程。2016年,在東北地區選取第一批10家燃煤電廠進行靈活性提升改造試點,提高調峰能力,在技術上緩解東北地區冬季調峰問題。2017年以后,系統推進燃煤電廠靈活性改造。一旦將煤電機組靈活性潛力釋放出來,提高燃煤電廠參與調峰的積極性,東北的棄風棄光等現象都將得到極大緩解。
除了提高系統調節能力以外,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媒體表示,東北地區電力產能過剩,目前,除了加快建設通道外,還要增加當地需求,不應再增建電站,而應嚴格控制電力投資,從供需兩端一起發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意見》明確,在火電與風電建設方面,嚴格控制煤電新增規模及建設節奏,“十三五”期間,在東北地區取消煤電項目190萬千瓦,緩核煤電項目210萬千瓦,緩建煤電項目357萬千瓦,力爭再淘汰落后火電350萬千瓦??茖W控制風電新增規模及建設節奏,棄風限電比例超過20%的地區不得安排新的建設項目。
在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方面,意見提出,今年開工建設扎魯特至青州±800千伏直流工程,2017年建成投產,促進東北地區各類電源外送。
有電網企業人士認為,東北電源裝機富余已是既成事實,而華北華東是用電負荷中心,且未來本地發展火電空間越來越小,需要大量外來電補充供電缺口,如果東北電網能夠大量供應華北華東,既能解決東北窩電問題,提高東北火電利用率,也能緩解中東部供電缺口,實現資源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