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祝南正在帶著孩子們誦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倜 攝
【人物】
陳祝南,女,1982年8月生?,F為長沙市岳麓區蓮花鎮龍洲小學語文教師。從教20余年,先后榮獲“長沙市優秀班主任”“長沙市雨花區卓越教師”等多項榮譽。她善于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研修國學,帶領學生養成“愛閱讀,善表達”的習慣,為鄉村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貢獻了力量。
【日志】
按慣例寫下今日教學日志前,小康(化名)剛離開辦公室。他主動跑來找我背誦《朱子家訓》。順利過關后,我朝他豎起大拇指,惹得他“咯咯”地笑。
他依舊不善言辭,但如今自信多了。此前,但凡超過4個字的詞組他都很難流利讀出來;如今,520余字的古文,小男孩能一口氣背下來。
來到這里不過2個月有余,但孩子們對誦讀的熱情和興趣逐漸攀升,最關鍵的是他們在堅持,這令我很受鼓舞,也更堅信自己做了正確的事。
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學校,我費了很大的勁終于開上了校門前那道陡坡。眼前的學校很小,但在我看來卻是讀書的好地方——視野開闊,登高望遠,靜謐安寧,綠樹成蔭。
雖然我只是一名受組織委派前來支教2年的老師,但我還是想為這里的30個孩子做點什么——按照既往經歷,我依舊把“賽道”定在帶孩子們誦讀經典古籍上。
我第一時間找到吳校長,他很開心,很希望我們這批支教老師能為鄉村學校帶來新鮮血液。
經過觀察,我發現孩子們每天其實很早就被家人送到了學校,但直到打上課鈴,才稀稀拉拉走進各自教室。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學階段,是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期,更是培養記憶力的黃金期,大好晨光付諸東流,實在可惜!
我又找到吳校長,告訴他我愿意承擔帶全校孩子們晨讀的任務。當時他只是拋給我一個問題:“孩子們太小了,坐得住、讀得進嗎?”
“其實,孩子們天生是喜靜的,也是天生愛讀書的?!蔽液V定地告訴他。
做事先做人,我決定先帶孩子們誦讀《朱子家訓》。為每位孩子打印一份,并配個文件夾,晨間誦讀就這樣開始了。
《朱子家訓》字字珠璣,從治家角度談論了衛生、節儉、飲食、教育、讀書等方方面面。我一直堅信,唯有先“修身、齊家”,而后才有資格去“治國、平天下”。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讀書時,我要求孩子們用手指逐字“指讀”。
這不是儀式感,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因為,我們是在“以典籍作舟,與歷史對話”。
晨讀時分,總有新鮮的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我們的書頁上。孩子們跟著我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懂的字,我們就結合拼音,順便認個新字,他們也覺得蠻有意思。
我要求他們讀,更要求他們背,所以唯有反復讀。每天清晨,孩子們都打開文件夾。書聲瑯瑯,打破了校園的寧靜;一字一句,沉浸在華夏文明長河。
“陳老師,孩子們太小了,反復去背,這不就是‘死記硬背’嗎?”有一次,有位家長很是不解。
“對于語文來說,首先要能記在腦子里,再去探討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內涵?!蔽腋嬖V她,先“蓄能”,再“發力”,讀書這件事,是急不得的。
身處小學的孩子們,記憶力是極易被開發的。很快,孩子們都能順利背誦《朱子家訓》。
我知道,反復誦讀的功效,將慢慢顯現出來。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你必須吃完,不然我就告訴陳老師!”有一次,小穎(化名)突然大聲呵斥小超(化名),兩人很快就要扭打在一起。
我趕緊把他們扯開,只見身邊的兩個小臉蛋都漲得通紅。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下一句是什么?”
兩個小家伙被我的發問弄得有點懵,但還是異口同聲地回答:“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你倆各自找個教室,把這句話大聲讀10遍,再來辦公室找老師?!?
沒過多久,兩人又紅著臉來到辦公室。不過,他們是手牽手進來的。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勸架方式吧?但在我看來,這就是誦讀的意義:文化的傳承,從誦讀開始;誦讀的力量,能讓文明延續。
兩個多月以來,他們還陸續背誦了《誡子書》、《水調歌頭》、《朱熹讀書六法》、《藥性賦》(節選)、《黃帝內經》(節選)等篇章和段落。
我知道,他們年紀尚小,很難真切領會古人的智慧和古籍的精華,所以并不指望他們有多高深的見解。但聲聲誦讀間,每一篇文字在口中綻放,每一段話在心中生根,孩子們得以感知歷史、領略文明,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
而這,終將會在日后投射到他們的言行舉止、品行秉性中;白紙黑字,終究會引導他們帶著黑白雙色的明眸,去觀察五彩斑斕的世界。
而我,也因為要帶著更多孩子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海洋,所以仍在蓄能,希望在他們心里埋下更多的文化種子。他日,這些種子便能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長成“文化自信”。
兩個多月了,每天我必須清晨6點多出發,迎著朝陽一路向西,從城區到鄉村。
我很喜歡這樣的奔赴——身后的高樓大廈越來越遠直至不見,我甩開它們,在一片讀書的樂土、凈土里耕耘。
2年時光或許很快就會過去,希望他日告別這里時,我能看到自己以綿薄之力為這里帶來的變化——聲音融入了山野,誦讀如溪流般悠揚。孩子們以聲聲誦讀,不負每寸讀書好時光。
(文字整理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