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14日訊(賀瑜)摸一摸常德木雕、品一品常德擂茶,“撒”一幅常德麻質畫……11月1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湖南行活動走進常德河街,感受城市文脈與市井煙火的交匯融合。
河街,是常德的記憶,也是文化的傳承。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石街上,仿佛穿越回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大碼頭”,那份繁華與喧囂在耳邊輕輕回響。如今,集聚眾多非遺項目的河街已成為湖南文旅新熱點,美麗河街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常德河街流光溢彩,游人如織。辜鵬博攝)
走近非遺,品味獨特韻味
走進湖南千年古運河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只見麻石路兩旁商鋪林立,依稀可見當年戲院、洋行、會館、茶樓、客棧遍布的盛況;古色古香的戲臺上,常德絲弦、漢劇高腔、澧州花鼓等民間曲藝輪番上演……儼然一幅現實版“清明上河圖”。
鴛鴦走馬樓是以戲樓為主體,涵蓋非遺戲曲、民俗曲藝、技藝傳習等的主題展演場館。走馬樓外,立著一塊節目演出牌,上面有一周內演出的門類、時間和場次。目前,鴛鴦走馬樓的非遺演出均為惠民演出,一年計劃演出300余場。
河街之上,古韻悠悠。鴛鴦走馬樓流韻芬芳的戲臺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常德絲弦特有的“咿兒喲”傳來,演員們手持圓扇,或歌或舞,或說或唱。這里每天正上演著眾多劇目,它們不僅僅是表演,更是非遺傳承的展現。
三里老街,集齊常德味道
在這里,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陬市的餃兒、澧縣的千張、津市的桃酥、石門的臘肉、武陵的麻辣肉……每一種美食都承載著常德人的記憶與情感。而常德米粉、擂茶和缽子菜,更是常德河街的標志性美食,不斷挑逗著來往游人的味蕾。
(常德河街熱鬧非凡,眾多市民游客在此欣賞夜景、品嘗美食。李健攝)
常德米粉是當地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2016年,常德米粉的制粉工藝,被列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德米粉新鮮、圓滑、柔軟而有韌性,佐以牛肉、豬肉、香菜等“澆頭”,既精細又粗獷,一口嗦下去,滿嘴都是江湖柔情。
源于漢、盛于明清的擂茶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選美食。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擂茶習俗在常德已傳承千年。一根擂棒將花生、茶葉、生姜磨制成粉團,加上滾燙的開水沖調,姜辣融合著茶香立刻撲鼻而來,一碗地道的非遺美食——常德擂茶氤氳著霧氣,被端上食客的餐桌。
一滾當三鮮,萬物皆可缽。常德缽子菜,當仁不讓成為舌尖上的非遺美食“擔當”。水鄉常德,冬春濕冷、夏秋濕熱。常德人保留著古人“鼎食文化”遺風,用陶制的燉缽盛裝食材,小火邊燉邊吃,以驅寒祛濕。在河街邊臨水而坐,燉上三兩個色香味俱全的缽子,一杯小酒下肚,簡直就是一場唇齒間的歡愉。
非遺守藝,共享文化魅力
常德河街的魅力遠不止于此。這里還隱藏著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非遺寶藏。常德木雕、麻質畫、桃源刺繡……每一項非遺都是常德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這片土地的文化根脈。如今,這些傳統的非遺元素一點點融入這條新生的“老街”,成為常德河街的文化之魂。
近年來,常德打造非遺街區,引進了潘能輝木雕工作室、李健鷹麻質畫工作室等非遺團隊,通過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體驗,讓國潮非遺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中,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銀子。上南門高,下南門低,銀子出在河街里?!边@句流傳于常德民間的諺語,形象地詮釋了河街曾經的繁華盛景。如今的常德河街,誘人的美食美景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相得益彰,盡顯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