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縣龍溪口古鎮。通訊員 攝
劉代興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比绻麑⒛媳背娙酥x朓的詩句借用在這里,是恰當不過的寫照。古鎮晚照,落霞滿天,河水微瀾,真是別具一種深秋時節的靜美。
發源于貴州黔東南茂林峻嶺深處的水河,一路奔波,來到新晃縣城后,竟繞出了一個完整的幾字形河道。而在幾字那一撇的中間,一條細細彎彎的小河,斜剌剌地嵌了進來,宛如一條小龍游向大江,與巨龍一起并行遠走去完成那未知的命運。所以這里又被當地人稱作龍溪口,意謂兩條蛟龍在此會合高飛的口岸。這里是一個很大的碼頭,半圓形狀,像一個拉開弦的巨型弓箭。曾幾何時,那河面上游弋的一只只船帆,便是這張彎弓剛剛射出的箭矢。無論它們射出有多遠,都會記得出發的地方,都會一路封存著出發地的煙火氣息。
一百年前,一位面容清俊身材單瘦的青年,曾隨地方上的土著部隊來此處駐防,后來文名遠播海內外,他便是沈從文。在他的《沅水上游幾個縣份》里,是這樣細述新晃的:“一個初到晃縣的人,愛熱鬧必覺得太不熱鬧,愛孤僻又必覺得不夠孤僻?!薄昂暇车你渌酱藶橹梗匀痪拔锏酱嗽郊用利??!蔽恼轮羞€特意提及了古鎮:“晃縣的市場在龍溪口……被稱為‘小洪江’,由于繁榮的原因和洪江大同小異?!庇捎谶^去未通公路,貿易往來主要依賴水運,這里是湘黔邊界,水運天然便利,是故繁華興隆,盛極一時。
古鎮始建于明末清初,大約在400多年前,便有先輩陸續在此壘石砌墻,起梁蓋瓦,修筑居所住宅了。古鎮不大,看上去頗有幾分袖珍,步行個把小時,便可將全鎮悉數走遍。
古鎮巷子地面全由長方形的青石條鋪就,光潔、透亮、平整、堅實。踩在仿古仿真的青石板上,感覺也很踏實與自在。歲月靜好,便是在這極松弛平常的款款步行中,只要稍加留意,也是能夠體會到的。
古鎮中心的當街處,有一規模宏闊的古宅,門頭高懸四個大字“龍溪書院”,門外懸掛一副對聯“院內書千卷,廳前日一輪”。外有封火墻,內設木結構,建有天井、書鋪、講壇、展廳、戲臺、藏書閣、品茶室、后花園等,占地面積近兩千平方米。真可謂“室雅蘭香,琴韻書聲”。
據縣志記載,早在1821年,在本地一位叫吳繼儒秀才的倡議下,當時的晃州廳即在龍溪古鎮修建了陽書院。不料到1901年書院遭廢,“啟迪民智,教化民風”的夙愿落空。好在新時代開啟,2012年,新晃縣在書院原址上,重建了書院并取名為龍溪書院,以別于昔日廢棄的陽書院。書院是在一處磚木結構的徽派深宅大院上改造重建,彼處為舊時一富商的超大油號院落。如今人去樓空,宏建佳構,修復一新,美事遂成。
古鎮巷子既久遠又悠長,略顯幾分殘舊與凋零,而又不失古色雅致。
街道兩側更多的是涌出的嶄新舊宅,它們是在原貌基礎上修復翻新,又較好保存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幽深的小巷里,不時閃現高聳的封火墻圍成的窨子屋,將小巷擠得越發的幽隱狹窄。鹽柜、油號、商鋪、煙店、客棧、錢莊,大大小小的實體店就錯雜在小巷的民居宅院中間,既為商號又是住宅,和諧相處。
小巷里此刻有不少房子正在搶修維護中。街頭巷尾,深宅大院的門樓瓦檐修繕之時,頭戴帽盔的施工人員在進進出出,忙忙碌碌。房主有的將院落改建成了民宿客棧,古樸雅致;有的將古宅改作了門店,或茶室,或清吧,或咖啡屋等等,古意猶存,清麗多姿。古鎮在聞到了新時尚氣息之后,也嗅到了新的商機,于是它不甘落伍,整裝打理,重新出發。流連在古鎮,令人欣慰的是,古貌透露出創新的色調,而新顏又在悄然延續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漫游之中,我被一處大宅門外墻上的一塊匾額吸引,“梁思成林徽因旅居處”。當年抗日戰爭爆發,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一家人從北京南渡遷往內地,在去往昆明的途中曾在此逗留過十來天。
回到江邊的城堞上,俯瞰一江秋水,再也看不見昔日穿梭于江面的舟楫帆影。國道、高速公路、高鐵、航線,現代化交通工具不時在古鎮邊上或上空飛馳而過,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舢板漁舟。
夕陽將靜靜的龍溪口河面,鋪上一層金色的浮光碎影,也將厚厚的紅砂巖城墻染上了一層古銅色的釉彩。那是柔美寧靜的時光,在這一刻忽然停止下來,散作漫天的霞光,落在了古鎮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