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湖南日報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文學里的村莊·石榴花開》深耕文學原鄉,用文學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報道扎根于文學原鄉,借助文學敘事中的典型的中華文化符號,將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抽象認知,轉化為對山鄉巨變的真實體會。將微觀與宏觀視角相結合,以民族村莊的小視角,反映了新時代下鄉村的“山鄉巨變”。
從劉亮程筆下的菜籽溝到馬金蓮生活的西海固,從喬羽蕩氣回腸的山歌到婉轉綿延的桑植民歌,從阿克鳩射刻畫的“一步跨千年”到鮑吉爾·原野散文集中內蒙古草原的壯闊,從阿來執著于阿壩州生態環境的改善到遲子建筆下鄂溫克人與馴鹿的一天。報道以“圖+視+文”組合拳方式刻畫壯麗的鄉村畫卷,描繪了鄉村振興政策下各民族村莊的發展。
丈量腳下大地,真實走訪描繪大美中國。湖南日報社記者深入采訪村莊,扎根泥土芬芳,用細膩的筆觸探尋文學與鄉村、時代的關系,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使系列報道更具生命力。在內蒙古根河,了解一段人與森林、馴鹿的百年傳奇。在內蒙古赤峰,聆聽一支悠長的原野牧歌。在湖南桑植,在《馬桑樹兒搭燈臺》中感悟相愛無法相見的紅色愛情故事。在四川涼山,面對2556級鋼梯,望見懸崖村跨越式變化。在廣西河池,感受《劉三姐》超級IP帶來的文旅融合大發展。在新疆木壘,親眼目睹“一個人的村莊”是如何變成“一群藝術家的村落”。
守住人民本心,民族融合溫暖群眾心窩。在這組系列報道中,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鄉土情結、民族融合、生態文明建設字眼不斷出現。各地人們借助文學、民歌、影視作品等藝術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乘上了“文化+旅游”的東風,打造了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地方名片,不僅發展了當地經濟,也改變了人民群眾的觀念,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堅持創新發展,融合報道構建傳播矩陣。這組系列報道進行大膽創新,實現了“報、網、端、微、屏”全方位、立體化的呈現,展現了8個民族面貌的滄桑巨變,民族文化的勃勃復興,民族關系的血脈相融。有效打通各類傳媒渠道和平臺,實現跨媒體、跨平臺傳播,全網總閱讀量超2.7億次,引發了青少年閱讀民族經典的熱潮和人們對民族地區村莊的熱情向往。
(作者系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