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7日,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揭曉,湖南15件新聞作品獲獎。即日起,《湖南日報》推出第34屆中國新聞獎湖南獲獎作品綜述,展示我省主流媒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大潮中堅持精品創作的可喜成就,展現湖南新聞戰線堅持守正創新、履行職責使命的生動實踐。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黃煌 通訊員 陳藝媛
聚焦“尋根”,追尋馬英九回湘祭祖的腳步;走進非洲,聆聽湖南和這片土地之間的故事;前往“文學里的村莊”,感受時代巨變;探訪重大文化工程,致敬薪火相傳的文化守望者……
縱觀湖南獲得第34屆中國新聞獎的新聞作品,題材新穎而多樣,主旋律、正能量是關鍵詞。近年來,湖南新聞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持續提升優質內容供給能力,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不斷涌現,讓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高昂。
聚焦“變”字求突破
讓主旋律更嘹亮
2023年,是黨中央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部署十周年。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讓主旋律更嘹亮。湖南新聞戰線牢記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聚焦“變”字求突破,用生動的故事、優美的文筆與立體融合的傳播矩陣,構筑起一幅幅波瀾壯闊、致敬時代的美好圖景。
如何喚醒在全國占15億畝面積的鹽堿地這一“沉睡”資源,讓它搖身一變成為“水稻田”?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專題《鹽堿地上的新糧倉》中有答案。
2021年3月,我國組建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牽頭單位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湖南的水稻科學家們奔赴新疆,在那里耕種出全國面積最大的耐鹽堿水稻示范田?!尔}堿地上的新糧倉》中,記者以沉浸式的采訪形式,將科學報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動畫特效呈現出來,見證了新疆萬畝耐鹽堿水稻平均產量創造573.8公斤新紀錄的歷史時刻,有力展現“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國家戰略的成果。
“為了讓觀眾了解到什么是鹽堿地,以及鹽堿地長什么樣,我們記者上演真實‘吃土’情景,在鹽堿地上嘗‘鹽’的味道。”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首發》欄目執行制片人、《鹽堿地上的新糧倉》主創之一馬婉林介紹。
“村莊”是故鄉與鄉愁的意象,時代巨變,鄉村是最鮮活的現場。湖南日報社創新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文學里的村莊》,精選魯迅、周立波、馬烽、路遙、莫言、沈從文、王躍文等10位文學名家筆下的故鄉,創作團隊穿越大半個中國,落地經典文學現場,探訪文學原鄉,把書本中的村莊在新時代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該系列報道不僅是一次文學與現實的互參,更是一次歷史與時代的鏡照。
“這一系列文章從策劃到最終實施,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參照中國鄉土文學代表性作家筆下的‘文學原鄉’,對應它們今天發生的驚人變化,無疑是記錄鄉村巨變的最好范本。”湖南日報社編委、《文學里的村莊》主創代表楊又華分享創作背后的故事。
圍繞“精”字下功夫
讓正能量更激昂
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
舉旗幟、明方向,守正道、開新局。湖南新聞工作者堅守文化陣地,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認真打磨精品,讓正能量更激昂。
卷帙浩繁的中華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湖南廣播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盛世修文》,探訪賡續中華文脈的重大工程,致敬薪火相傳的文化守望者。
腳步遍布河南、山西、廣東等十余個省市,《盛世修文》報道對象既有《儒藏》、“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等一系列修文、修典重大項目,也有殷墟甲骨文、二里頭遺址、稻作文化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報道讓觀眾深刻領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也讓人們真切感悟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
“一處處歷史文化遺產如一個個璀璨的明珠,體現著中國特色,展現著時代的風貌?!⑹佬尬摹莻€宏大主題,但我們緊緊圍繞人物故事,從細節進入,從大處立意,通過豐盈的情感、生動的細節、精巧的敘事,描寫了一批可敬可愛的中華文化守望者?!焙蠌V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制片人、《盛世修文》節目主創之一胡順江分享創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