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記者 陳昂昂 通訊員 唐斌 彭泉江 莫安華
秸稈深翻還田,成為改良土壤的好幫手;秸稈打包成草料,變身黃牛的“營養大餐”;秸稈收集粉碎,混合畜禽糞污成為優質有機肥……農作物秸稈不是廢物是個寶,關鍵在于科學引導、合理利用。
近年來,永州市縣兩級政協全力助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助推“疏堵結合、以用促進”措施落實和市場、農民主體作用發揮,持續抓好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積極建言獻策,使秸稈從一燒了之到全面禁止露天焚燒,再到點“秸”成金創造效益,有效助推秸稈離田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的“五化”綜合利用,真正使秸稈不再是“生態包袱”,而成為了“綠色稈”“黃金稈”。
(近日,永州市江華縣晚稻正在收割。通訊員提供)
秸稈還田,讓秸稈成為“綠色稈”
10月30日,晚稻收割正當時。在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鎮牛角灣村,收割機縱橫稻田將晚稻顆粒歸倉,隨后大型拖拉機跟進作業,秸稈粉碎、旋耕、起壟一次完成。后方,江華縣政協委員、永州市田菜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昌鑫帶著工人搶抓農時,將蔬菜移栽到田里。
“大型拖拉機處理水稻稈效果很好,粉碎混合得均勻,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是天然的土地‘滋補營養品’。連續多年的秸稈還田,地是越種越肥、越種越軟……”李昌鑫介紹。公司基地采用“稻稻菜”種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完后的閑置期種植蔬菜,秸稈深翻還田,農田進行水旱輪作,土地的產出多了,土壤板結也明顯改善,種出的蔬菜病蟲害少、質量高,深受廣大粵港澳大灣區客戶喜愛,綜合效益大幅提升。
秸稈離田,讓秸稈成為“黃金稈”
在永州道縣審章塘瑤族鄉黃泥洞村一片收割完的稻田里,稻草打捆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田間散落的秸稈被迅速吸入。經過收攏、壓實、打包,變成了一捆捆圓筒狀的“秸稈包”散落在田間。
“這些秸稈對于養牛來說是好東西,我的養牛場有100多頭牛,以前購買草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現在在玉米、水稻、花生收獲的時候就到處去收各類秸稈,等冬季就不用去外面買草料了。”黃泥洞村肉牛養殖戶蔣十佳介紹。據悉,蔣十佳在政協委員的幫助協調下,通過農機購置補貼購置了8臺拾草打捆機和粉碎機,開始收集秸稈喂養肉牛。收集來的秸稈除了滿足自家養殖場的需求外,還會出售給周邊的養殖戶,真正使“生態包袱”搖身變為“綠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