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單”成省錢新姿勢?
今年雙11網購平臺流行“湊單”“代拍” 業內人士提醒,“代下單”交易有風險,謹防詐騙新陷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星源
一年一度的雙11消費節已進入沖刺階段,不少消費者又開始為滿減優惠等精打細算。而現在,不愿意做“計算題”的消費者有了更簡單的省錢捷徑——就是找他人幫忙“代下單”。
點進社交平臺,雙11“湊單”“代拍”等信息目不暇接,從幾十元到上百元的優惠力度格外誘人。這些信息的發布者宣稱擁有VIP等特殊渠道,可以獲得比普通消費者更高的優惠,只需讓其代為下單即可享受?!按聠巍本烤故恰耙还P三贏”的好生意,還是充滿風險的交易陷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究。
每筆都能省,萬物皆可“代下單”
“代買成功,實在太劃算啦,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小琪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她告訴記者,自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了“代下單”服務,第一次體驗就讓她倍感驚喜:原價40多元的某快餐品牌三件套,僅花20元便輕松拿下,省了一半的錢。
咖啡、奶茶、比薩……在購買越來越多的商品時,小琪都習慣在手機上先找“代下單”。對于今年雙11她也表示,已經聯系好了“代下單”商家,對方是某購物平臺的VIP會員,可以對多個消費者的訂單進行“湊單”,疊加專屬優惠券,從而享受到平臺的“最低價”。
“代下單”真有這么神奇?趁著雙11促銷正旺,記者也進行了嘗試。
以某視頻網站與購物平臺的聯名卡為例,其雙11活動價為168元,減去官方的限時預售優惠后,到手也要158元。然而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上,有商家掛出了138.8元的價格,相當于在官方價的基礎上再優惠近20元。
“代下單”是否人人都可享受?記者咨詢商家了解到,其所出售的聯名卡僅限充值,需要有購物平臺的會員開通資格,且每個用戶限購一單。記者確認符合資格后下單,對方隨后發來一串兌換碼,記者在平臺上輸入顯示兌換成功,可直接使用。
此外,“代下單”還滲透到了更多日常消費場景。例如,某影城的電影票標價43元,但記者聯系“代下單”商家后,以40元/張的價格便進行了支付。
“單單省”的誘惑,讓“代下單”的業務量水漲船高。如今在購物平臺上搜索“代下單”,餐飲、快遞、商超等領域應有盡有,排名前列的幾家店鋪銷量更是超過100萬。
監管不明晰,消費者易成“冤大頭”
乍一看,“代下單”似乎是消費者、代下單者、商品方三家共贏的好生意。但記者注意到,該業務多采取“先付款、后下單”的模式,消費者將費用轉給代下單者后,對方如何履約、是否履約,便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399元一張看臺票,代拍費80元,我分兩次支付了479元。支付后卻告訴我使用他們的賬號登錄需要1000元押金?!惫_報道顯示,在北京讀研的小杰便遭遇了“代下單”騙局。通過“代下單”,他以比票面便宜幾百元的價格購買了某演唱會門票,在聽說要交押金時表示拒絕,對方卻突然“跑路”。
“我說那還是把票退了,把錢還我,他就把我刪除了,之前付的錢也沒退?!毙〗軐Υ烁械绞钟魫?。
“代下單”優惠的來源是否正規?這是消費者關心的又一問題?!吧唐肪鶃碜怨俜角?,全部是正品,在頁面都會寫清楚來源?!币晃淮聠握弑硎?,自己手頭的優惠多是官方贈送所得,由于“花不完”便進行出售。
記者瀏覽購物平臺發現,許多“代下單”店鋪只顯示操作流程,對于優惠來源卻諱莫如深?!拔覀冎饕抢眯畔⒉钯嶞c小錢。”另一位代下單者告訴記者,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在各大平臺搜集優惠信息,搶到后再轉手賣給消費者,規模并不大。對于月銷上百萬店鋪的優惠來源,該代下單者表示不清楚。
實際上,“代下單”中隱含的交易風險,應當受到消費者的重視。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從目前代下單服務的交易環節來看,法律關系是較為復雜的。“不是消費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購買的合同關系,而是代下單的機構或個人和商家建立消費合同的關系。一旦出了產品質量的糾紛,包括售后服務的問題,只有通過代下單的機構或者個人去維權。消費者直接去找商家,商家可能是不認的,維權顯然就會增加程序上的麻煩。”
好在目前,第三方交易平臺已通過風險提示、鎖定貨款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代下單”的資金安全。陳音江提醒消費者,應謹慎對待打折力度過大的商品,除非消費者對下單商家和所購買產品的品質有十足的把握,慎重選擇“代下單”的銷售模式。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