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縣江南鎮錫潭村麻溪河上的永錫橋。該橋是安化縣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木構風雨廊橋。資料照片
安化縣江南鎮思賢村思賢溪上的思賢橋。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豐 攝
安化縣東坪鎮馬渡村馬渡橋。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勁夫 攝
曹輝 杜立
益陽安化,麻溪水畔,落日斜處,立著座橋。
橋的造型別致,披著四角飛檐,遠觀似一截被抻長了的城門樓子懸在流水之上。紅燈籠掛在橋欄外,像極了夕陽。
帶著屋頂的橋,少見,卻不突兀,應了清代安化籍書法家黃自元在《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中所談的第一法:“天覆者,凡畫皆冒于其下?!?
8月,我們剛在洞市村采訪時經歷了一場驟雨,可能是古老村落的雨點附著了一種悠遠的歷史氣息,在驅車返回安化縣城的路上碰見這座古橋,一行人都生出了吊古尋幽的念舊情懷來。
領隊者的思緒順著茶馬古道飛到了域外,談起一部原南斯拉夫老電影《橋》,當時在國內上映時萬人空巷,臨近尾聲的臺詞他至今記憶猶新:“多么可惜,它是座好橋?!?
“中國被稱為橋的國度!”他感嘆,如果電影里的橋梁工程師能來到安化縣就好了。
梅山文化傳承人李翔告訴我們,這種帶著屋檐的木質橋梁名喚風雨廊橋,可過水路,可擋風雨,既是萬里茶道上重要的文明符號,也是解讀古梅山地區獨特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此刻,摻了風月的麻溪委身于廊橋之下,流水潺潺,提醒著憑吊懷古的人們天時已晚,明日趁早。
流水鳴,不改舊時聲
天剛亮,我們就直奔風雨橋。
全國現存有據可查的風雨橋有751座,其中湖南有67座,而安化就占了33座,數量之多全國罕見。
這33座橋藏于山野溪澗深處,遠離車馬喧闐,細數四季輪回,淡看五湖羈旅,鉛華洗盡,珠璣不御。
安化江南鎮錫潭村,大熊山下,麻溪水韻悠悠。水上的永錫橋,是安化境內風雨廊橋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
流水沖刷著下游的魚鱗壩,涓涓作聲,如奏絲竹。岸邊有座水車磨坊,在河水的鼓動下緩緩開口,吱吱扭扭地唱著安化山歌。
別看此刻的麻溪文靜無害,風雨催動時會秉性大變。
7月1日,暴雨突襲江南鎮,12小時,330毫米,麻溪河猶如被惹惱的巨蟒,吐著信子,呲著獠牙,暴怒地奔瀉不已。
安化縣水利局兵分四路,奔赴各鄉鎮嚴陣以待。
飛鳥躲進山林,鄉民門戶緊閉,岸邊的枯枝敗葉被裹挾進洪流里,河上已歷百年風雨的廊橋不禁讓人揪心。
安化縣文物部門調撥精銳力量,與當地氣象、水利等部門及時互通有無,24小時護衛廊橋。
安化縣網信辦主任李永紅告訴我們,汛期來臨前,縣里就對33座風雨廊橋定期開展巡查,建立臺賬、立行立改,并且提前申請了修護資金,對橋梁進行了大量修繕。
未雨綢繆之下,我們得以端詳這座百年老橋。
站在水畔望去,永錫橋兩臺三墩四跨,長83米、高12.8米、寬3.7米,橋廊為懸臂挑梁木結構梁架。
我們在橋邊與81歲的陶意明相遇,他每天起床有兩件事,泡好茶,掃好地。
陶意明生在橋邊,長在河畔,守橋人的差事是從自己奶奶手中接過的。
尋階而上,被踏損的青苔石板告訴我們,它歷盡滄桑。步入廊下,堅實穩固的懸臂木梁在驕傲地宣告它依舊可靠。
橋凳上有數盞黑茶,待我們飲盡,守橋人緩緩開口,講述橋的故事。
安華盛產黑茶,加之境內溪流密布,水運便利,排幫撐著竹筏,茶葉順水而下,經資江運往洞庭湖,再轉運湖北沙市,經襄陽、老河口至涇陽、晉陽、祁縣,然后銷往西北邊陲。鼎盛時期,麻溪河上有著上百支載貨竹排,綿延數里,形成了安化茶馬古道上特有的“船艙馬背式”景觀。
但溪潭亦多險阻,麻溪一遇春夏漲水,激流混著亂石暗礁,楫舟河上難以平安抵達對岸。
光緒二年(1876),渡船翻沉,死于水下不下十人,進京趕考的陳五芝放棄追逐功名,發動鄉鄰,議定修橋。
錫潭灣附近各大姓氏、商行、會所紛紛響應義舉,籌得14693.4千文,平均每個捐名捐款6.9千文,按當時購買力折合大米約500斤,這是當時兩畝良田在風調雨順下的產量。
先民根據時令變化而伐木、砌礫、架橋、建訂,工程諸環節循序漸進,從伐下的第一根木料,到刊好的最后一塊石碑,前后歷時6年。
橋身通體卯榫嵌合,找不出一顆鐵釘,巍然屹立百余年,足見先人智慧。
橋上有頂,販夫走卒把此地當作簡易客棧打尖休息,這座橋護得貨物周全、馬匹干身。
廊橋是靜止的竹筏,竹筏是漂流的廊橋,二者共寫“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
風雨廊橋剛毅木訥地杵在萬里茶道上已過百年,不邀功,不抱怨,洞市先賢賀會淇在地方志中贊其為“中流之砥柱”。它溫良恭儉讓的品德是由百多年前的工匠賦予的,如今它的締造者已成云煙過客。
午夢長,無事小神仙
村民們告訴我們,江南鎮上另外一座風雨橋有著“水殿龍舟”的美譽。
我們向北驅車,隨著瀝青路面逶迤潛行在山崗之間,15公里,不消半小時便到了思賢橋。路上我們發出感慨,茶馬古道已成歷史,風馳電掣的現代交通工具早已把竹筏與矮馬甩在身后。
現如今的安化,廣廈千萬間,羈旅之客無須在一座廊橋里守望云銷雨霽,且把過往功德放在一邊。如今的風雨橋,已經成為過往歷史和嶄新現實的見證者。
樹夾炎風路,行人正午稀。思賢橋孑然一身地懸在流水之上,踽踽涼涼的樣子讓我們感受到悠長歲月深處的蕭瑟。此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論年紀比永錫橋還要長上百歲,現在已經成了遁入歷史煙塵里的老朽嗎?
單從外表來看,“水殿龍舟”名不虛傳。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重檐廡殿頂,出現在這座山野廊橋的門頭之上。清朝時期,此類造型只能用于皇家宮殿和紀念孔子的殿堂上,屋脊之上細節頗為豐富,鰲魚吞脊,夔龍盤繞。
這種不循正統、反叛官制的建造方法,頗有熊楚遺風,這份不羈的浪漫不知現在的人是否還能夠感受到。
步入廊內,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思賢橋身長45米,廊屋通高4米,內外通透,橋外火云炎蒸的氣流在廊內周轉一番,就成了消暑涼風。村民們倚著護欄小憩,有幾位干脆橫臥在長凳上已經遁入午夢之中,身后的直欞欄桿把山水裁成畫卷。
脊檁之上題有“萬古津梁”“巖巖泰山”“利涉大川”“如林如山”等詞,是對其結構穩固性與便民功德的贊許。廊中神龕中供奉著楊泗將軍,乃是梅山傳說中斬殺妖龍的鎮水神明。
從抵御風雨到融入山水,遇水架橋是先民征服自然的手段,如今的風雨廊橋守護的是平常百姓的自然心境。
思賢橋雖有“水殿龍舟”之名,但從始至今都不是達官顯貴的宮闕。這里不曾走過八抬大轎,有的只是信步溫吞的矮馬;這里擺不下歡飲達旦的酒宴,只供四方行客來此歇腳。此刻的村民們把半晌的勞累寄于橋風之中,化為輕絮,飄散而去。
81歲的黃元娣倚在廊橋里,把草帽當作蒲扇上下擺動,微瞇雙眼,看不清望向何方。我們問她是否有心事,她回答,莫說心事,一件閑事也沒有。再問她上午勞作是否辛苦,她擺擺手,懶得去估量生活的坎坷,只想把心境留給此刻的幸福愜意。
村民們陸續醒來,何先菊挑著擂茶擔子走上橋頭叫賣。我們每人要上一碗擂茶,邊喝邊聽她講解思賢橋的歷史,漿水帶著茶香在舌尖綻放開來,浮在茶上的炒米給齒間帶來咀嚼馥郁焦香的快感。
何先菊見我們帶著“長槍短炮”記錄廊橋的影像資料,給出提示,橋墩三分之二處是最佳位置。這些年不少游客來此拍照打卡,她對最佳取景點位早已爛熟于心。
喝完擂茶,取完景,與午歇的村民揮手作別,奔赴下一座橋。
志如磐,踵事而增華
在安化境內現存的33座風雨橋中,馬渡橋在我們心中占著特殊的位置。
2023年5月,湖南日報社入駐東坪鎮馬渡村進行幫扶。這里距離安化縣城18公里,距離平洞高速安化出口8.8公里。它在茶馬古道的歷史中銜接著安化與桃源,是茶馬古道走出安化,邁向遠方的關鍵樞紐處。
抵達馬渡橋時已近傍晚,天光收束,晚霞穿過遠處的山坳,從橋頂青瓦上流瀉下來。這一刻,東邊官印巖上的神仙泥塑也不及法相莊嚴。
不遠處的平洞高速像是為這座橋作的平行輔助線,高速路上車流不息,風雨廊橋內游人如織。
橋下碧波見底,橋外屋舍儼然。來到馬渡村,大家感覺這里既熱鬧又整潔,清清爽爽,確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再見張權,他已是馬渡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身著白色短T、卡其色短褲,腳踩一雙風塵仆仆的兩用涼鞋,他正坐在橋上與村民聊天,看著像是閑話家常,額頭卻滲著細密的汗珠,不知剛從哪個點位忙完后得了片刻歇息。
老友相見,過度的寒暄反倒讓人扭捏,互道近況后說明來意,得知我們是為馬渡橋而來,當即由駐村隊長變身為古跡講解員。
這座橋梁始建于民國六年(1917),至今已逾百年。長約46.5米,高達10米,寬至3.7米。這座宏偉而充滿靈性的橋,在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前的溪畔坡上一棵參天古樹,不知年歲幾何,褶皺的樹皮上布滿青苔。橋后有座木屋,掛匾“求是書屋”,是幫扶工作隊與馬渡村支兩委聯合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間,屋址由村里退休老黨員何鐵鋼無償提供。在外看它,古樸幽致,叩開木門,書屋正廳不循古法,記錄著馬渡村發展歷程的照片組成一座心形墻,墻上寫著“我在馬渡等你”,是一句現代告白,古今風格相映成趣。
這座橋是村落歷史的載體,也是村落振興的支點,它的一切,張權如數家珍。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張權在這兒還有兩位好幫手——同樣來自湖南日報社的兩位90后記者盧嘉俊、張勁夫,他倆作為主創推出的新湖南客戶端欄目《駐村“嘉”把“勁”》廣受好評。
張權告訴我們,自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聯點幫扶安化以來,在“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這個目標指引下,馬渡村以“紅色、綠色、古色”文化為主題,突出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融的資源特色,持續深化以文培元、以文興業、以文促旅,走出了一條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近兩年,該村先后獲得安化縣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村、益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馬渡村以馬渡橋為文化陣地,打造群眾共商共治“廊橋議事”新平臺,讓風雨廊橋成為糾紛評理、村務商議、政策宣講、民情交流的別樣“民意窗口”,讓馬渡橋在家長里短中繼續彰顯價值。
臨分別時,張權指向身后的馬渡橋:“修橋人不在了,還有守橋人。運茶的排幫退隱了,我們接過竹篙,要把鄉村振興的船撐好,一篙一篙,不可松懈。”
一座孤橋遮不住整座梅山的風雨,一條獨舟載不滿整條麻溪的茶道。風雨橋是歷史見證者,也是文化傳承者,帶著歲月的故事和沉淀,等你來傾聽,等你來感受。
9月28日,首屆中國黑茶大會在安化舉行,這是全行業首次圍繞黑茶產業召開的專項大會,匯聚了黑茶產業頂尖專家及業界精英。千年茶馬古道,走過歷史塵煙里的安化風雨橋,正向著遠方延伸,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