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珂
我與電視結緣,是在1984年的國慶節。
搭幫國家改革開放時期實施的平反冤假錯案政策,蒙冤下放農村十八年的父親得以平反,離開山村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當年我隨爺爺在沅陵一處山村生活,國慶節那天,爸爸接我們到了他所在的單位過節。晚飯時,爸爸說今天是國慶節,單位禮堂會放電視。
我早就對電視產生興趣。當年就讀的學校附近有家軍工廠,常在周末放電影。某次在燈光球場前的一處玻璃宣傳欄中,我看到一篇用毛筆寫在大白紙上的文章:《我們什么時候能看上電視》,并配了張電視機的插圖。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的我,對山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半娨暋边@個新生事物從此便深深留存在了我的腦海中。
到了禮堂,里面圍滿大人小孩。不一會兒就有人打開角落里一個上鎖的立柜,小心翼翼地從中搬出一臺沉重的銀灰色電視機,放在禮堂正前方的一張大方桌上,然后啟動電源開關。那年正是新中國成立35周年,電視里播放著國慶文藝晚會。盡管圖像是黑白的,熒屏上時不時還出現雪花點和畫面扭曲等狀況,但第一次看電視的我,始終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屏,深深被晚會中的相聲、小品和歌舞吸引。
國慶節與電視的不期而遇,我心底開始掀起微微波瀾:渴盼以后能進電視臺工作。后來我報考了新聞專業,畢業后南下海口。先是去電視臺求職,因沒有從業經驗而被拒之門外。我轉而把目光投向紙媒,成了一名報社記者。
采訪中,我結識了幾位在海南電視臺工作的朋友。業余常在一起聚會和交流。1999年是國慶50周年,電視臺要做主題策劃,邀我參與,我爽快應承。
我們策劃的系列節目在國慶期間播出后,受到觀眾和領導的歡迎與好評。
2003年,回長沙休假的我在二弟馬晶的引薦下,進入湖南省委黨史辦和湖南電視臺聯合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片《雷鋒》攝制組,擔任執行編導。大半年辛勤奔波,終于獲得應有的回報,紀錄片在受到相關領導高度評價的同時,先后在中央電視臺和湖南衛視播出。隨后,我又應邀投入到四集電視文獻紀錄片《王首道》的拍攝當中。多次南下北上的采訪拍攝,該片于2004年在湖南電視臺和王首道故鄉瀏陽電視臺等多地播出。當年國慶前夕,擔任兩部紀錄片執行編導的我,有幸作為人才被引進,加盟了湖南電視臺,成為節目策劃。實現了當年“進電視臺工作”的愿望。
在湖南臺工作的二十年間,我從策劃、制片人、編審一路走來,留下了許多與國慶相關的記憶。其中較為深刻的是2006年“公共大戲臺”國慶直播。當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湖南電視臺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策劃并舉行了一場“大眾參與,還戲于民”的群眾性文藝活動。內容有湖南省地方戲曲電視講座、超級戲樂匯、全省青年演員戲曲大賽等。其中最受大眾喜愛的“公共大戲臺”,被定為國慶特別節目。
在一遍遍討論、修改和嚴格的審核后,“公共大戲臺”于10月1日至7日在湖南烈士公園瀟湘閣隆重開唱。電視臺一天兩場的直播活動,在熒屏上掀起了一場梨園風暴。
國慶節當天,全國各地的戲迷朋友一大早就來到活動現場。戲曲愛好者們在現場導演安排下一個個登臺表演,掌聲和笑聲不斷從人山人海的觀眾席爆發出來。一連七天,“公共大戲臺”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湖南省委宣傳部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