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樓、榭,
山、水、店、鎮。
云霧輕蓋下的銅官窯古鎮景區,地處長沙市望城區的湘江東岸,古鎮一派靜謐,好似一幅唯美的水墨畫。
9月中旬,記者進入景區,從羅漢松親水廣場出發,沿石渚湖向南,大約300米處有一棟老宅,這便是大鴻昌布莊舊址。布莊正門兩旁懸掛著一副由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楹聯家鄭鐵峰所撰,著名書法家何季麟所書的楹聯:
南北馱來錦繡;
春秋染作云霞。
聯語明白如話,背后有何深意?看似尋常的商肆,是否暗藏著不為人知的乾坤?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向彬向記者娓娓道來。
繁華越千年
2018年銅官窯古鎮景區開園時,景區邀請湖南知名楹聯家專門創作了一批楹聯,鄭鐵峰在該景區共撰4副。
銅官,湖南人并不陌生,這是一個與陶瓷密不可分的古鎮。
銅官位于長沙市西北約25公里處,“銅官窯”亦稱“長沙窯”,其發展歷史始于唐代,盛于晚唐,五代而衰。鼎盛時期,這里成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點,瓷器暢銷29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世界工廠”。
五代以后,銅官陶瓷業漸趨衰落。到了清朝及民國,銅官陶瓷再次煥發生機。民國三年(1914)時,銅官窯場林立,有陶工萬余人、窯160余座,故有“十里陶城、百座龍窯、萬名窯工”的美譽。
隨著銅官陶瓷業的蓬勃發展,古鎮的商業活動也愈發繁榮。清末民初,銅官古鎮街道兩旁商鋪緊密相連,各類手工作坊和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店鋪多達百余家,街頭巷尾,商賈云集,人聲鼎沸,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大鴻昌布莊是眾多商肆中生意尤為火爆的一家。大鴻昌布莊又叫介綸昌、大恒昌布莊,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占地面積185平方米。當時布莊售賣的綢緞多是蘇杭上品,布匹都是定點特產,批零兼營,聞名遐邇。此外,布莊還開設了染坊,自產自銷,增加了收益。
大鴻昌布莊大門。
上聯“南北馱來錦繡”,以地理空間視角,勾勒出大鴻昌布莊商貿往來的熱鬧圖景。
其中,“南北”二字,直接指出了商品流通跨越的廣大地域范圍,從南方至北方,長距離的運輸映射出商貿活動的蓬勃生機。“馱來”一詞,反映了當時商品流通的便捷性,同時也刻畫出銅官大鴻昌布莊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板\繡”,作為核心意象,語出《墨子?公輸》,“錦”是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繡”則表示用彩色的線在綢、布等上面做成花紋或文字?!板\繡”二字連用,不僅指代了那些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絲綢織品,更象征著銅官古鎮的美麗、美好與富饒。
由此可見,當時的大鴻昌布莊是一處紡織品的銷售場所,因銅官得天獨厚的水陸地理條件,匯聚了八方來客與豐富資源。
紅色“染”春秋
記者踏入大鴻昌布莊,室內格局分明,分為上下兩層。一樓開放區域已復原昔時生活場景,設有掌柜臺、會客廳、中堂大廳、電報室等功能區,結構規整,樸實無華。
傳統商鋪中,為何會存在一間神秘的電報室?記者心生好奇。
大鴻昌布莊內景。
“大鴻昌布莊,看似是市井中一隅尋常的布匹交易之地,實則蘊藏著不為人知的革命火種。布莊是早期工人運動領袖郭亮夫人李燦英家的祖業,郭亮巧妙地利用布莊做掩護,開展了一系列地下革命工作,將革命的種子悄然播撒?!毕虮蚪淌诟嬖V記者。
談及銅官的紅色故事,郭亮是一個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他被毛澤東稱贊為“有名的工人運動的組織者”。
1901年,郭亮出生在望城縣銅官鎮射山沖上文家壩(今望城區銅官街道郭亮村)。1915年,郭亮考入長沙長郡聯立中學,開始接觸新思想。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郭亮邀集一些同學,在銅官、靖港一帶進行愛國反帝宣傳。1920年秋,郭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毛澤東當時在一師附小擔任主事,郭亮經常去向他求教。1921年,郭亮由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激動之余,郭亮曾賦詩一首抒發情懷:涓涓細水匯巨流,千曲萬轉不停留。后浪推著前浪去,飛越群山得自由。
入黨后,郭亮主要從事工人運動,并將工人運動的火種引到家鄉銅官,領導陶業工人取得了抵抗“窯門捐”和“窯貨稅”斗爭的勝利。1923年3月,郭亮籌備成立了銅官陶業工會,接著又創辦第一所工人子弟學校和工人夜校,建立中共銅官陶業工人支部,成為全省最早建立的基層黨組織之一,銅官境內革命活動從此風起云涌。
在銅官,郭亮曾以大鴻昌布莊作為秘密聯絡點,并多次利用布莊的營收為銅官革命活動提供經費支持,將驚心動魄的革命斗爭,融于日常生活中。
下聯“春秋染作云霞”,以時間與色彩為畫筆,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銅官革命歷史畫卷。
“春秋”一詞不僅指代時間的流逝及歷史的變遷,在此處被賦予了革命事業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郭亮等革命先驅在四季更迭的歲月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著革命的理想與信念。“染作”二字,不單是指布料的染色過程,更是一種深刻的精神隱喻,可以理解為郭亮及其同志們在布莊中秘密進行的革命活動,如同在無瑕的畫布上“染”上了革命的色彩,是精神上的覺醒與革命信念的播撒。云霞一詞,出自《新序?雜事五》意思是彩云和彩霞,它既代表了布莊貨品的美麗與豐富,更象征著郭亮等革命先驅們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與美好未來如同云霞般絢爛奪目,充滿無限希望,革命勝利的紅旗必將插滿中華大地。
向彬教授為記者解聯。
郭亮的鮮血也“染”紅了革命春秋。1928年3月27日,因叛徒告密,郭亮被捕,并于次日午夜被殺害。臨刑前,他給妻子留下一封手書,全文僅26字:“燦英吾愛:亮東奔西走,無家無國。我事畢矣,望善撫吾兒,以繼余志!”
向彬教授由衷感嘆:“這副楹聯,無一生僻字,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易于傳播。它不僅巧妙地運用了由實及虛、一語雙關的文學技巧,引人入勝,更在字里行間深刻展現了革命先驅們深謀遠慮、矢志不渝的壯志豪情。”
革命年代的無數仁人志士為之熱血盡灑、前赴后繼,帶來了今天的繁華和昌盛。布莊只是聯中的一個文學意象。向彬告訴記者,此聯還可以更加寬泛地來回環理解,更能看出撰聯人的精妙構思,看出聯的極好、極妙之處。
記者手記
聯記無名者
姚懿軒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身影,看似默默無聞,但他們的故事,卻是無聲的史詩,是永恒的贊歌。
在銅官這片土地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泥土為伴,以火焰為友,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盡的創意,將一塊塊平凡的陶土塑造成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他們沒有留下傳世的名號,卻讓銅官窯的瓷器成為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瑰寶,讓世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璀璨與輝煌。
在銅官這片土地上,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處險境,卻心懷信仰,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傳遞著重要情報,籌集著活動經費,為革命的勝利鋪就了堅實的道路。他們的名字或許已被歲月塵封,但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如同暗夜中的燈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偉大——不在于名聲的顯赫,而在于對事業的忠誠與奉獻。他們的故事,雖無名,卻永恒。
點評嘉賓:向彬
向彬,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書畫協會理事兼高等書法教育分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書法教育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詩詞協會詩書畫藝術院副院長,湖南省視覺藝術評論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李茁 朱玉文 王華玉 朱曉華
撰文/姚懿軒 李貞
攝影攝像/戴鉞 田超
剪輯/戴鉞
設計/葉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