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浩浩洞庭,水天相接,河湖相連。
人類逐水而居。在這個河網密布、四通八達的大湖里,水草豐美,魚類盡情繁衍。漫長歲月中,人們與江河湖水、與魚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稻香四溢的9月,我們走向洞庭湖,去聽漁歌唱晚里那些悠長曲折的故事。
1.水美魚肥,一個個漁村在湖邊繁衍生息
八百里洞庭,自古是魚米之鄉。1000多年前,李商隱途經洞庭湖時,感嘆魚之多,“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蟻,多于秋后蠅”,不用網,隨手就能撿到魚。
駕一葉輕舟,穿行在茫茫碧波里,撒一張大網,收獲的是一家人的口糧。在漁歌聲中,一個個漁村在湖邊繁衍生息。
至今,行走在洞庭湖邊上,遇到十個農民,估計有九個會打魚。
58歲的洞庭老漁民蔡友元,家住東洞庭采桑湖畔,祖上世代在洞庭湖里捕魚。
“當年,魚又多又大,一晚上就能捕上千斤,大的有幾十斤重?!遍L期日曬雨淋,穿行風浪之間,蔡友元臉色黝黑。他告訴我們,有時候打的魚太多,吃不了,只好整簍整簍往湖里倒。
博大豐美的洞庭湖,給了漁民們自由暢快的生活。想多打點就多打點,想少打點就少打點。悠閑的夜里,蔡友元喜歡躺在船上,看星光點點。夜十分地靜,魚兒游上來,張開嘴,吐出泡泡,發出此起彼伏的“叭噠、叭噠”聲,伴隨蔡友元進入夢鄉。
這種“古典”的捕魚生活,如今幾乎只存在于旅游景點的捕魚表演中。
在南洞庭,曾經靠一艘船、一張網,走遍江河的漁民胡文武,有了新的捕魚方式。
9月24日,在湘陰縣新泉鎮來儀湖漁場,無需穿下水衣,也不用駕船,胡文武站在湖邊,輕輕按下遙控器按鈕,湖面上自動升起漁網,將魚從四面向中間圍攏。
它們跳躍著,青黑色的魚背、近白色的魚肚,在水里輪番滾動。鯽魚、草魚、鰱魚、鳙魚擠在一起,密密麻麻。
一只白鷺張開潔白的雙翅,從水面掠過,又長又細的嘴巴往水里一啄,叼起魚就跑。
“好家伙,又來偷吃了?!焙奈湔f,這里水好、魚多,白鷺在這里安家了。
和白鷺一樣。三四十年前,整個來儀湖漁場的村民,被這里豐富的水產吸引,從四面八方搬到這里來,安下了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經歷三年困難時期,“以糧為綱”成為此后數十年農業發展指導方針,洞庭湖區掀起“向湖要糧”的圍墾熱潮。
高的地方圍起來種田,低的地方圍起來養魚。1972年至1980年,湘陰縣在爛泥湖圍出近萬畝的獨立小垸,并成立了國營來儀湖漁場,專門發展漁業。
1985年冬天,胡文武跟隨父母,和其他140多戶人家,來到這里,成為來儀湖漁場的員工,開荒、建房、修魚塘、養魚。
1986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這個小漁場。水好、魚多,胡文武承包40畝塘,只用了2年時間,就成了當地有名的萬元戶?!澳菚r,我才19歲呢!”胡文武有些自豪。
豐富的水產,給胡文武帶來了一輩子的溫飽。幾十年過去了,漁場邊上的泥巴平房已經變成了樓房、別墅。胡文武依舊守著40畝魚塘,年景好的時候一年輕松賺二三十萬元。
湖南水產專家廖伏初介紹,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魚的種類多達140余種,約占中國淡水魚類的十分之一、長江水系淡水魚類的三分之一、湖南省淡水魚類的三分之二。
“鳙魚頭鯉魚尾,鰱魚肚皮草魚嘴,青魚中段肉最美”。千百年來,洞庭之濱,漁歌不絕,亦無饑饉之家。
2.以魚養水,水鳥又回來了
曾經洞庭湖上的捕撈者,如今變成了采桑湖的守護者。
采桑湖自古與洞庭湖連為一體。1958年,錢糧湖農場在此圍垸,采桑湖的萬畝水面由此形成,與洞庭湖大小西湖僅一堤之隔。
9月3日,陽光熱烈,采桑湖波光粼粼,時有水鳥掠過。綠草掩映中,湖邊一處房子就是蔡友元的辦公室。
漁民上岸,蔡友元成了君山生態漁業集團的管理員,負責守護采桑湖,“不允許別人投餌、非法捕撈、破壞環境”。
而幾年前,蔡友元拼盡全力,每天就想著從湖里多撈些魚上來。
電捕魚、迷魂陣、矮圍、拖網、滾鉤……當時的人們,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把整個洞庭湖“掏空”。
“捕魚技術越來越先進,捕的魚卻越來越少了?!辈逃言f,小時候常見的白鱔、銀魚、胭脂魚等,難覓蹤跡。
采桑湖原本是“鳥的天堂”。私人老板在湖里大量投肥投餌種藕養蟹,“天一熱,滿湖都是藍藻。”蔡友元說,一貫親近他們的水鳥也很少來了。
茫茫洞庭,大大小小的內湖不計其數。散落在各地的漁場,不少曾遇到養殖尾水處理難題。
上世紀90年代末,因高密度養殖,位于南洞庭的湘陰縣來儀湖漁場,每年向湘江和洞庭湖排放養殖尾水超過2200萬立方米,帶來嚴重污染。漁場一度虧損,許多漁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網,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岳陽考察,勉勵湖南要“守護好一江碧水”。湖南大力開展治水行動,全面推進“十年禁漁”,還人們一條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命長江。
9月3日,岳陽市君山區,采桑湖水清岸綠。
東臨長江,南瀕洞庭,岳陽市君山區水網密布。為守護好一江碧水,君山區收回全區面積1000畝以上的大湖經營權,包括采桑湖在內水域面積共4萬多畝,2022年成立君山生態漁業集團實行統一管理,采取人放天養的生態漁業模式。
寬闊的湖面,鰱魚和鳙魚暢快游弋。君山生態漁業集團董事長蔡玉剛介紹,鰱、鳙魚是“水中清道夫”,生長速度快,能吸收水中的有害藻類,提高水體透明度,定期捕撈能降低氮磷水平。
以魚養水。2023年起,君山生態漁業集團在湖里適度投放鳙魚和鰱魚,不投肥投餌,讓其自然生長。同時,通過水底相機“魚臉識別”、太陽能傳感器等,24小時監測魚的生長情況、水的質量。
水好了,魚也養得好,小白額雁、白鶴、天鵝又重新回來了。
2024年1月,洞庭湖區38.18萬只水鳥被記錄下來。與上一年調查記錄對比,洞庭湖區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雙提升。
人放天養模式下,投的魚苗少了,產值卻更高。2023年,君山生態漁業集團產值1.5億元,凈利潤1500萬元,收益是以往的10倍以上。
農業農村部公布2023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創建名單,君山生態漁業集團榜上有名。
9月2日,湘陰縣新泉鎮,來儀湖漁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基地生物凈化池。
2021年“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項目”開啟后,來儀湖漁場尾水經過沉淀過濾池、曝氣池、生物凈化池后,水質達到地表水二類標準。
來儀湖漁業公司總經理呂四學說,漁場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年產值1.2億元,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禁捕、人放天養、養殖尾水集中處理、立體化生態養殖……廖伏初介紹,近些年,洞庭湖(含長江湖南段)水域一次監測到的魚類種類較2018年前增加了約30種,江豚頻繁現身,20多年未見的鳤魚、刀鱭也再現洞庭湖。
3.汪汪碧水,一條“魚”游出廣闊天地
1975年冬,荷蘭國王向世界各國尋購2噸甲魚。一籌莫展之時,漢壽縣外貿公司明光水產收購站一位培植員提供了2噸鮮活甲魚,震驚世界。
如今,關于漢壽甲魚的傳奇,依然在西洞庭之濱書寫。
漢壽甲魚。
“再也不是臭氣熏天的了。”9月5日,車剛開到漢壽縣巖汪湖鎮爛泥湖村,漢壽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甘文波發出感嘆。
窗外,成片成片的稻田閃過,稻香撲鼻而來,早已不是4年前的模樣。
以往,爛泥湖村近一半村民靠養珍珠為生,珍珠養殖面積達600多畝。村委會主任饒紅才記得,為了提高產量,當時一輛輛卡車運來雞糞肥,整個村子臭氣熏天、污水橫流。
漢壽縣是名副其實的水鄉。長期以來,漢壽人“靠水吃水”,高峰時全縣珍珠養殖面積達11萬畝。過度投入雞糞,導致水中的總磷、總氮含量嚴重超標。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明確要求漢壽縣對天然水域珍珠養殖等污染問題進行全面整治。
漢壽縣用3年時間,讓近8萬畝珍珠養殖清零。在市、縣、鄉各級干部的勸說之下,2020年,爛泥湖村養殖戶不舍地退出珍珠養殖。
“不養珍珠了,去哪里謀生?”珍珠退養事件,讓饒紅才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于是,饒紅才便帶領30戶村民,開展稻鱉綜合種養。
9月5日,漢壽縣巖汪湖鎮稻鱉生態示范基地。
本版圖片均為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雖已入秋,正午的太陽依然毒辣,熱浪在田間蒸騰。水稻已有半人高,剛結的谷粒正在努力灌漿。田間水質清澈,甲魚露出黑色的頭,正在禾苗下躲蔭避暑。聽到有動靜,甲魚頭一縮,劃出幾圈水紋,不見了蹤影。
“甲魚生性膽小,‘縮頭烏龜’描述的就是這種情形?!别埣t才笑著說,稻鱉綜合養殖好處不少。水稻能給甲魚提供乘涼的蔭蔽場所,稻田里的害蟲、小魚小蝦成了甲魚的食物,甲魚的排泄物則成了水稻的有機肥。
甲魚不投肥投餌,水稻不施肥打藥,養出來的生態甲魚,每公斤售價最低120元,最高可達240元。種出來的生態大米,每公斤售價達20元。
生態種養,也讓漢壽甲魚東山再起。曾經粗放式養殖,“魚龍混雜”,導致漢壽甲魚品牌影響力一度嚴重下滑。
漢壽縣采取低密度、大水面、原生態養殖模式,創新推出大湖放養、稻鱉種養、魚鱉混養、蓮鱉套養等,甲魚品質愈發上乘。漢壽甲魚成為全國唯一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雙標”產品。
漢壽甲魚暢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2023年,漢壽甲魚全產業鏈產值達80億元。
生態漁業的價值,還在不斷拓展。
以魚養湖,候鳥重新回歸。初秋,采桑湖邊上,“鳥巢”型的原木色民宿正在加快施工。它們要趕在候鳥到來之前建好,以迎接成批的觀鳥者。在君山區濠河,全國最大規模垂釣基地一期工程即將完工。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汪碧水里,魚兒游出廣闊天地,創造出無限價值。
記者手記
還原最初的美好
胡盼盼
魚,與人類文明相伴而行。
在樹上摘果子,在山林曠野狩獵,在水中捕魚……遠古時期,萬物自然生長,魚給了人類最初的溫飽與美好。
然而,隨著人類從原始走向現代,一場場掠奪式開發,讓長久相伴的魚不再悠然暢游,隨即而來的是整個水生系統的失衡。
一場壯士斷腕般的轉型,在洞庭湖區鋪開。湖區人民重新珍視每一條魚,讓每一條魚都生活在舒適干凈的水里。
魚,不再只是飽人之口腹,它還能養出一江碧水,養出綠水青山里的金山銀山。碧波之上,翻涌著自由與希望。
相關鏈接
2023年,湖南省淡水水產養殖面積、水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產量均位列全國第3位。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數量位列全國前列,在15個水產養殖大縣實施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全省增殖放流魚苗魚種15億多尾,珍稀水生生物種群數量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