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江姐》劇照。作者供圖
文|高世逢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經典復排歌劇《江姐》,不久前唱響神農大劇院。該劇由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改編自小說《紅巖》,取材于共產黨員江竹筠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的真實歷史故事。我欣賞過京劇、川劇、花鼓戲等不同藝術形式的表現,每每都能使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藝術風格是藝術作品“因內而符外”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整體風貌,是演員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的鮮明體現。無論京劇、川劇、歌劇還是花鼓戲,藝術表現手段雖不一樣,但塑造江姐對黨無限忠誠的光輝形象,展示紅巖先烈以錚錚鐵骨、浩然正氣與敵人斗爭到底的英雄事跡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是一樣,可見一劇之本的重要性和對藝術院團及觀眾影響之關鍵。
戲諺云,“戲抬人,人抬戲”,通俗地道出了好戲與演員之間的辯證關系。好演員因演出好戲而被觀眾記在心中,好戲因好演員演出而永遠流傳。一個演員的成長,需要一定的先天條件和老師的精心指導,但關鍵在于自己苦練基本功和不斷地藝術實踐。
扮演堅強剛毅江姐的熊湉湉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理念。從民族歌劇《英·雄》的繆伯英到復排歌劇江姐的演出,可以看出熊湉湉在表演和演唱技能上具備了較好的基本功。否則,是很難揮灑自如來完成江姐這個人物在劇中喜怒哀樂起承轉合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要訣,是無數藝術名家血汗凝聚成的肺腑之言。熊湉湉就是這種富于創造,追求優秀的演員。她深知舞臺上、觀眾前容不得半點馬虎,要出色地完成好江姐這個人物的扮演,就得“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就得苦心耕耘,敬畏舞臺。
劇中有大量的獨唱、重唱,還有三人唱、合唱及一領眾和等,如果表現不到位,很可能給觀眾留下遺憾。好在熊湉湉對花鼓戲聲腔運用有所把握,而劇中大部分唱段在音樂素材選擇上借鑒了四川民歌及川劇板式,如導板、快板、清板等,不僅豐富了整部劇的旋律,對擁有花鼓戲唱腔技巧的熊湉湉來說,算是恰到好處。
當然,還有劇中其他人物的扮演及燈、服、道、效、舞美、音樂、合唱等舞臺綜合表現都給觀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來自長沙的朋友激動地說:“這么龐大的演出陣容,不僅劇目經典,表演也是數一數二的經典?!?
“風雪磨礪紅梅艷,獨立寒冬顯英姿?!碑斀浀湫伞独C紅旗》《紅梅贊》響起,當江姐昂首挺胸走向刑場,當幾代江姐同時亮相舞臺,全場高潮迭起,掌聲經久不息。
歌劇《江姐》自1964年起,就由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前身——株洲市歌舞劇團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了一千多場。這次復排不單是為了參加第八屆湖南藝術節,更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精神,向新中國成立75周年獻禮。
一將功成萬骨枯,革命勝利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像江姐這樣的英雄人物。是他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奉獻,是他們“人固有一死”的從容灑脫,是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無畏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為什么各大劇種都有《江姐》這出經典劇目?為什么江姐能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難以抹去的記憶,時至今日還依然綻放在舞臺?
因為江姐經過了幾代人的藝術傳承成為了藝術舞臺的經典,更因為江姐是我們精神與信仰的薪火相傳。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院長肖鴻斌感慨地說:“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英雄們面對敵人炮火時堅實的鎧甲;更是人的精神之鈣和生命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