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東(左)與作者合影。通訊員 攝
《瀟湘圖》(局部)董源 北宋 設色絹本 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風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展廳。通訊員 攝
蔣蒲英
9月3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中共衡陽市委、市政府承辦的“瀟湘風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在衡陽開幕。筆者在開幕式現場采訪了參加開幕式的嘉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著名美術評論家楊惠東。
蔣蒲英:2018年開始,您多次來湖南采風創作,今天又來衡陽出席“瀟湘風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開幕式。首先,我想請您談一下對這次展覽的總體印象。
楊惠東:目前,湖南有“湖南中國畫雙年展”“南岳衡山中國畫雙年展”兩個常設國展,這次又舉辦“瀟湘風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這是湖南對藝術家的尊重,長此以往,定會形成新時代湖南文化新品牌。這次展覽共展出274件作品,總體上來說,作品質量比較整齊,這種整齊有兩層含義:一是總體質量比較高,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整體面貌;二是作品典型地體現了展覽主題——瀟湘風華,作品對于瀟湘這一文化意象的呈現、闡釋、體味,對瀟湘時代精神的萃取、延展、升華非常成功。
蔣蒲英:在全國第十四屆美展各門類展覽陸續在全國各地開展的時候,舉辦這么大型的國展意義何在?
楊惠東:本次展覽的主題是“瀟湘風華山水畫展”,相對于國展,這種專項展覽在學術空間上的探索的步伐更大一些。作者們從展覽的主題生發,題材選擇、表現形式、裝幀制作更加自由,個性化、融合性、設計感更強烈,學術探索的意味更濃郁;另一方面,全國美展容量有限,而“瀟湘風華展”參展作品題材更為豐滿,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是有益的補充。簡言之,這次專業展覽與14屆國展一起呈現了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概貌與全景。
蔣蒲英:展覽對中國山水畫學術探索方面有些什么樣的呈現?
楊惠東:在山水畫學術方面的探索是這次展覽的亮點。這次展覽對于瀟湘審美意象有一個比較整體、充分地闡發和表現。
在中國文化中,江南、瀟湘這兩個詞,非常有意義。它們有共性,也有所區別。共性在于同為南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江南文化可能更多地脫胎于中原文化,是晉室東渡江南地區以后,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山水人文相結合產生的極具蘇南浙東浙西地域特色的文化,它在中國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繪畫語言為小橋流水、微風弱柳,無論是元四家,還是明四家、清四王,都有寧靜典雅、蘊藉風流等特點。瀟湘從地理上講是湖南的全境加上廣西北部的一個廣闊地域。瀟湘文化的底色是楚文化,以神秘主義、浪漫主義、家國情懷為主基調,在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湖湘士民在習俗、風尚、思想上組合重構了區域文化形態,在山水畫中的繪畫語言多為江河浩蕩云蒸霞蔚、群山綿延雄奇蒼茫,從宋迪《瀟湘八景圖》、董源《瀟湘圖》開始,到米家山水,無不呈現清幽朦朧、平淡天真的人文精神。
在東亞文化圈,特別是日韓的古代繪畫中,瀟湘八景是非常重要的主題,日本近代的富岡鐵齋也畫過瀟湘八景。瀟湘文化和江南文化,是并置在中國傳統文化天空里閃亮的雙子星。這次展覽就是把瀟湘文化這種特質、審美意象,用各種中國畫的手法呈現出來,既與北方山水拉開了距離,也在與江南文化的差異化表現中有了讓人興奮的辨識度。我認為這種呈現既有學術意義,對美術創作實踐的指導意義同樣巨大。它不僅是對自然風貌的描繪,還對祖國山水的時代性特征進行了提煉,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展現,更是對瀟湘文化意象的一次升華。湖南去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美瀟湘大型山水畫展”,對瀟湘這一審美意象的定型起到了作用,不管是在社會面還是在美術界都非常認同,這次全國各地這么多山水畫家這樣整齊地用中國畫語言表達“瀟湘風華”是湖南成功打造瀟湘文化品牌最有力的證明。
蔣蒲英:您將瀟湘文化與江南文化進行一番比較之后,我們對瀟湘文化的概念及形成的歷史淵源更加清晰了。這個展覽從微觀的筆墨展現有些什么特點呢?
楊惠東:我從個人的直觀感覺來說,這次展覽作品藝術語言呈現有一些共性:構圖多為層巒交錯,跌落有序,瀑布是煙云嵐氣、潭淵江河的視角連接,一山為主山連山,云氣氤氳水纏綿;皴法呈現豐富,聚散有致,披麻皴、點子皴、鐵鉤皴為主,小斧劈皴、淡斧劈皴都有運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山勢挺拔,樹木蔥蘢,流水蜿蜒;筆觸遒勁古樸,書法添色增香;設色淡雅,淺絳青綠,水墨淋漓。
作者們不拘泥于描寫瀟湘地域特色山水,對瀟湘美學精神繼承和弘揚達成了高度一致,并有所創新。創新主要體現在對時代精神時代風貌的山水畫表達的審美境界的開拓上,在筆墨表現的形式變化上,與傳統山水畫比較,展覽作品境界更為宏闊,追求動感時尚,在空間分割上引入一些構成的意味,涌現著時代氣息。
湖南要繼續將這些展覽,一屆接著一屆連續辦下去,瀟湘既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符號又是一種中華美學意象,就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和推廣,這也是湖湘文化的新名片。
蔣蒲英:這個展覽是湖南省文聯湖南第三屆旅發大會的一個配套項目,也是湖南文聯加大“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踐。想請您從美術評論家的視角,談一下美術展覽對地方文旅發展的意義。
楊惠東:藝術活動賦能文旅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具體到“瀟湘風華展”對衡陽的旅游宣傳,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一方面,地域文化是旅游景點的靈魂和精髓,對旅游經濟有著支撐和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旅游景點之外的藝術展覽,由于它的稀缺性和鮮活性,讓游客有了在這一段時間里非來不可的理由,觀眾期待在藝術展覽中探尋最顯著的地域文化基因,有了文化藝術的存在,這種旅游它才是有意義的,不再是單純的“路過”。
“瀟湘風華展”收到4500多件外地作者的投稿,作者在創作時大概率會到衡陽到湖南采風寫生,甚至要在衡陽住上一段時間,帶來的人流物流是客觀存在的。
游客看了展覽之后,再去游山玩水,看到的山和水就是通過瀟湘文化意蘊的“濾鏡”之后的感覺,自然山水就與人文歷史、詩詞歌賦融為一體了。我想,如果每次旅游節慶活動都配套辦一些展覽,并且成為一個范式的話,文藝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就落實落地了。
蔣蒲英:這種模式還有一些什么地方需要提升?
楊惠東:要充分運用展覽的成果,將展覽的優秀作品作為旅游節的各項活動的宣傳內容,或者在旅游景點大屏和網絡宣傳小屏上滾動播出,這種廣告可以與舉辦地的景點美食融合在一起,雅俗共賞。還可以在政府各部門的新媒體平臺上發布,增加宣傳的文化氛圍。
蔣蒲英:“瀟湘風華展”這類展覽有些什么需要改進?
楊惠東:如果說這類展覽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展覽作品沒有逃脫國展的一些固有模式。概念化的構圖,似曾相識的表現風格,很多沖刺國展的工作室的模式結構和形式,還是存在。
二是,入展作品的尺寸和形式略顯單薄,建議不一定全部是要六尺整紙的豎式,可以有長卷、冊頁、扇面、尺幅等等尺寸,甚至可以有絹本。
三是,在這樣的專業畫展中要加大對寫意山水畫的征集,特別是大寫意,讓觀眾在錦繡瀟湘中體味筆墨精神與寫意精神。
四是,類似的山水畫展可以把展覽分成幾個單元,按形式、內容、技法進行分類展示,既可以很好地詮釋主題,還可以進行中國畫的科普,這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靠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