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孔子燕居像圖軸》 孔子博物館 藏
向敬之
孔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上則干濟政治,下則主持教育”(錢穆語),在周游列國宣傳仁政的同時,樂此不疲地作為民間教育家推行自由辦學,使教育成為一種不問出處、但求收獲的文化傳統。他關于教育的理念和主張、學說和經驗,他的堅持不懈和智慧教學,對后世影響深刻而持久。
孔子因材施教,不因學生的出身搞特殊化,也不拿講學名聲去換政治地位,更不標榜自己是了不起的名家大師。他在《論語》中先后七次說自己非圣人,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耳。
今人創造性策劃了一場著名的“當馬克思遇見孔夫子”,創新地想象馬克思走進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與文廟所供奉的孔圣人,展開一場超越時空、融貫中西的精神交流和思想對話。一個是全球的革命導師,一個是中國的教育先師,啟智潤心、求實創新,以前所未有的育人智慧方式,改變思想世界的行為選擇??梢哉f,他們是不同師道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岳麓書院在歷史上多次修建,都會重塑孔子像奉于殿中,繪制七十賢士圖,敬立于文廟尊崇文脈賡續。大家以祭祀孔子為精神圖騰,以此作為重教興學、賡續文脈、使命惟新的精神之源。
有史可據的宋初山長周式以來,一代代山長、教師沉潛堅守、嘉惠士林,激勵學子經世濟民、建功立業,也感動了歷史上多個最高統治者為書院御書賜匾,給予最高表彰,贊賞其“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做好了學問,可以實現天人合一。傳好了師道,更能正道致遠。
他們要堅持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也要傳承教育不分貴賤的師道。
岳麓書院歷經多次浩劫而弦歌不輟,關鍵在于歷代掌教山長以及厚愛書院的碩學大儒,薪火相傳、殫精竭慮??缭椒h、互為道友的張栻、朱熹留與后世的,不僅有打破文化壁壘的“朱張會講”佳話,而且創造了讀書人“深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的士林奇談,以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具體實踐“致中和”的價值理念。
道南正脈,瀟湘洙泗,成就了這份屬于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岳麓書院歷千年文脈遐昌,離不開陳傅良、真德秀、魏了翁、劉必大、吳道行、車萬育、王文清、羅典、歐陽厚均、王先謙等先生,接力傳承朱張學統,嘔心培育學子胸懷天下,弘揚傳道濟民、成就人才的岳麓精髓,造就了王夫之、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時代大才,故而有其為湖湘文化理論重鎮、湖南人精神圣殿的持久盛譽。
諸多大儒的加盟與存在,使得這一座書院歷千古而常新。在他們的身上,獨特的、傳道濟民的教育家精神,深刻地影響到一代代、一批批岳麓學子,猶如江河奔流一樣將自己的畢生心血獻給瀟湘勝境、中華大地,成為蔚起新的人才集群的實踐者與探索者。
尊師重道,尊師重教,就是把千百年來重教興學的思想與作為,一直閃亮在人心深處的師道文化。弘揚教育家精神,形成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偉大精神。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客觀地研究古往今來推動社會發展、文化繁榮、文明進步的優秀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他們的事業選擇、工作責任、生活態度、精神追求和境界要求。正因為有這樣一種精神的存在,才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楊昌濟是從岳麓書院走出來的。他的一生,深潛教職立德樹人,引導積貧積弱時代的中國青年“立志”“修身”和“知行合一”。他冀圖教育改革的思想,一度深刻影響了青年毛澤東最初選擇小學教育職業。
在湖大校園里,工商管理學院專辟一樓大廳,陳列一個大型室內現代名師人物雕像群,有十尊之多,作為商學強國、追尋大先生的思政大課堂,與岳麓書院文廟祭祀先賢的精神殿堂,根魂相依,相互輝映,融通古今,賡續書院千年文脈中的師道傳承——
胡元倓拒任高官,磨血辦教育,終身過著“苦行僧”的日子。曹典球身兼要員數職、收入殷實豐厚,卻始終捐贈巨資興教,不給子孫留下一分錢。胡庶華三任湖大校長十年有余,曾以朱熹留在岳麓書院的“忠孝廉節”為湖大校訓,并創作校歌,強調博古通今、文理兼修、學貫中西,成為千年學府一個閃耀的精神符號。李達在新中國成立時,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直接任命的湖大校長,在改造舊湖大、建設新湖大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為人民辦大學”的教育思想。
“蓋欲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最初是張栻寫在《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中的一句話,至今仍作為傳道濟民的書院文化精神內核所在,從血脈上聯系著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實事求是的革命文化,并潛在地滋養了湖南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與活躍的現代文化。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弘揚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深入研究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基因、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以先賢的教育家精神內涵,潛在而深刻地影響更多的后來繼承者與弘道者,不斷厚植深厚的教育情懷、深遠的教育理想和深邃的教育智慧,讓師道成為更加持久、更加閃亮、更加強盛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