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良
隨著六月雨季的遠行,咆哮的湘江終于安靜下來。太陽向湘江上游水天線移動,灑下一江的殷紅,城市的燥熱被江風稀釋。我引領著小孫子,漫步欣賞江面呈現的水彩長卷。
湘潭河西濱江風光帶,歷史巨擘用濃墨重彩,在這里留下了很多文化符號。從窯灣往下游,潭寶汽車站、唐興橋、唐興寺、望衡亭、秋瑾故居、寬裕糧行等等,這些符號與湘江互為輝映。
三大橋河西右岸的濱江帶上,如臥佛一般的大理石碑上,鐫刻著“小東門”,告訴世人,這里曾經有過繁華與興盛。北宋年間,水患嚴重,湘潭縣城從洛口搬遷到湘江北岸,即現在的觀湘門一帶。“小東門”又名“文星門”,是唯一通江的門,舊時學子參加鄉試朝考,都要從這個門出入。大理石碑的下方,有一座九十四級的花崗巖鋪就的碼頭,延伸入江水,碼頭長三十八米,寬十二米,四條通道。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由邑人周汝堯發起捐資修建。這座碼頭,自建成之日起,開創了湘潭縣城小東門繁榮景象,貨物聚散,商賈云集。
離“小東門”大理石碑不遠,矗立著一塊紀念碑。紀念碑由三塊大小不一的船帆圖案組成,兩只和平鴿伴飛船帆,碑文為“湘潭和平解放紀念碑”。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9日下午,人民解放軍46軍138師先遣部隊,從衡陽經株洲方向過來,在五里堆集結,乘木船過湘江,從小東門上岸,與中共地下湘潭縣委、湘潭城市工委在此會合,湘潭市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每年在這個紀念日前后,湘潭市民游泳愛好者,都會聚集這個碼頭,暢游湘江,從小東門碼頭下水,有的一個來回,有的兩個來回。他們用游泳的方式紀念雕刻在湘潭人民心里的日子,感受那個年代的激情歲月。
沐著晚霞,我帶著孫子,來到這塊紀念碑下,來到這個碼頭。
我牽著孫子的手,逐級而下,在離江面只有三個臺階的地方坐下來。一位白發長者,坐在我下個臺階上。他用手拍拍孫子的肩膀,鼓勵說,不要怕,我帶你父親游湘江時,他還沒你這么大,他游得比我還快。
在和白發長者的交談中,得知他的父親是中共地下黨員,是迎接解放軍入城、陪同解放軍坐船過江的工作人員。那年他十二歲,很好奇,追著看熱鬧,吵著纏著要上船過江。父親堅決不同意,他就跳入湘江,尾隨解放軍的船過江,擠在歡迎解放軍的游行隊伍里。
“爺爺,我要游湘江”。孫子突然站起來,對我說。
不等我回答,白發長者撫摸孫子圓圓的小腦袋,鼓勵說,好啊,等你長大,參與到游泳的人群中去。記住這條江,記住這座碼頭,記住這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