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珊
如果周末有空,你去爬山或遠足時,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生物,從不知名的野花到藏在落葉堆里的蘑菇,再到各種奇奇怪怪的昆蟲,更不要說還有嘰嘰喳喳的小鳥。但有另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也值得思考:自然山野中那些死掉的倒下的樹木都去哪里了?
答案就是:如同海洋中的“一鯨落,萬物生”,森林里的樹木即使因為雷擊、病蟲害、干旱等原因枯死,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森林的一部分,甚至比活著的時候更加生機勃勃。
活的樹木通常會分泌一些昆蟲不喜歡的汁液,避免被蛀咬,當它死后,就成了一座自然的建筑,里外上下都被各種“住客”占領——不僅有各種昆蟲,比如蝸牛、蜘蛛、螞蟻等,還有蘑菇、苔蘚、地衣、野草,甚至樹苗等。倒木不僅為它們提供生存空間,還提供水分和營養物質?!兑荒镜?,萬物生:樹的第二次生命》(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描繪了各種“倒木居民”的生活,它們要么生活在倒木的不同位置,要么采用不同的居住方式,彼此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和共存,還會引來以它們為食的其他動物,一起構建繽紛多彩的倒木“社區”。
正因為森林里散布著這樣的“社區”,生物多樣性才得以維持。隨著人們對倒木的生態價值有了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它作為昆蟲幼蟲的棲息地和樹苗的萌發地的價值,人們又把它叫作“保姆之木”。
盡管倒木可以提供復雜的小生境,但從它倒下的那天起,直到住客云集而來,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而倒木完全分解殆盡,所需時間更為長久,通常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倒木上的住客都為它的分解作出了貢獻,尤其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細菌和昆蟲。這些將倒木作為營養來源的生物,就叫作分解者。也正因為分解者在森林里無處不在,一歲一枯榮的枯枝落葉才能重新轉化為營養物質,再度進入物質循環,打掃工作根本無需人類操心。
我們在城市公園和農業系統里較少見到倒木,因為這兩者是受人類干預并為人類服務的生態系統:城市公園起了凈化空氣,提供游憩空間的作用,通過人工配置植物,達到一定的美學和景觀效果,而農業系統則以提供食物資源為主。要尋找倒木這樣的小生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自然林地或郊野公園。
當我們發現倒木時,不妨觀察一下它上面是不是長了蘑菇或苔蘚,輕輕翻動一下,看看下面是不是藏著螞蟻,細細欣賞死去的樹木展現的生命禮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