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文繪《尸魔三戲唐三藏》。
李少文繪《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李少文繪《心猿妒木母,魔主計吞禪》。
【編者按】
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火,不僅讓“一只中國猴子”驚艷世界,也帶動大眾重溫經典。網絡平臺數據顯示,游戲上線48小時時間,《西游記》銷量飆升5倍,沖上近日圖書熱搜榜。
《西游記》現有上千個版本,而195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義,出版了新中國第一個《西游記》標點、注釋整理本,由古典小說研究專家黃肅秋先生擔任整理工作。2024年是人文社《西游記》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該社推出了紀念版。邀讀者跟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小說研究學者劉勇強為該版《西游記》撰寫的前言(有刪減),一起走進《黑神話:悟空》的原著世界。
劉勇強
如果要從《西游記》中挑選代表其精神特點的句子,第三十二回的“尋窮天下無名水,歷遍人間不到山”也許最為恰切。試想唐僧師徒,出生入死,降妖伏魔,艱難跋涉于險山惡水之間,是多么令人心馳神往的壯舉!無論取經四眾,還是讀者,都能在這一精神漫游中經受靈魂被洗禮的痛苦與愉悅,從而領悟人生的真諦。
《西游記》是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到印度求法取經這一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為原始素材的。玄奘自幼入寺讀經,隨著佛學造詣的加深,他發現佛教內部宗派很多,教義各不相同,爭執不休,佛經翻譯也多有不當而致費解或失真,決心去佛教發源地天竺(印度)留學取經,窮究佛法。一路之上,歷經艱辛,憑著虔誠的信仰和堅強的毅力,終于抵達了目的地。
在一千四百年前交通極其落后的條件下,具有玄奘這樣長途旅行經歷的人屈指可數。當他西行萬里,載譽歸來,轟動一時,一些神奇傳說也隨之產生,成為《西游記》故事的源頭。
如上所述,《西游記》是由玄奘取經為題材演化而來的,因此,天然帶有佛教色彩,而道教觀念的加入,又使《西游記》具有了道教意味。盡管如此,對于宗教,它卻能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顯示出一種更為靈活的態度,甚至常常譏佛諷道,對宗教采取了一定的調侃態度,同時,又注入了作者對世俗生活的體驗和知識。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佛,也被作者拉到了人間,賦予世俗的特點。它以幻想的形式對人的進取精神與奮斗意志,作了熱情洋溢的肯定??赐辍段饔斡洝?,使我們崇尚的不是神佛的法力無邊,而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百折不撓、戰無不勝的英雄主義和突出的人文關懷。
值得一提的是,孫悟空為什么會以猴形象出現,這是《西游記》研究中的一個謎。有的學者認為他是在中國本土傳說中的猿精猴怪如“無支祁”之類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有的學者認為他的原型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但無論是本土傳說中的猿精猴怪,還是哈奴曼,都與孫悟空的形象還有很大的距離。
從表面看,《西游記》仍是一部宗教題材的作品,書中對宗教思想也作了大力的頌揚。但是,《西游記》改變了孫悟空在以前取經題材作品中作為宗教信徒和神怪形象的性質,使之成為一個體現著社會愿望的英雄,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當時普遍的英雄觀念。他以叱咤風云的戰斗姿態,蕩魔除邪、匡危扶傾,表現出極大的救世熱忱。同時,他又頑強執著、不屈不撓。實際上,挫折和失敗對孫悟空來說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九死一生,多少次被妖魔繳去金箍棒,赤手空拳,孤立無援,但是他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又抖擻精神,強行索戰,終于絕處逢生,贏得勝利,顯示出昂揚、堅定的斗志。
不過,孫悟空的卓犖不群不僅在于他體現了非凡的英雄品格,還在于他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正是在后一點上,作者突破了固有的英雄觀念及小說塑造英雄的傳統模式。他也像《水滸傳》中的英雄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專救人間災害”的斗爭中去,也帶有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江湖好漢特點。但與其說是為了“替天行道”或“建功立業”,毋寧說是出于一種樸素的正義感和他特有的在斗爭中開拓人生、獲得無窮樂趣的心理特征。
有一個例子很典型。當孫悟空去救金圣娘娘時,妖魔譏諷他是替朱紫國為奴,他喝道:“我老孫比那王位還高千倍,他敬之如父母,事之如神明,你怎么說出‘為奴’二字!”(第七十一回)雖然他打的也是“誑上欺君”之徒,卻不甘愿以臣仆自居,還要維護自己高傲的人格獨立性。他既肩負著匡世濟民的偉大責任,又不斷追求著自我的價值,兩者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孫悟空的自我意識首先是表現為對自由的渴望。他天生地養,一開始就在精神上超越了宗法制社會對人的種種限制和約束,宣稱“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第三十回)。為此,他不斷反抗神佛對他的羈縻。直到全書結尾,小說還描寫已經成佛的孫悟空仍未消釋心頭積怨,要把一直限制他自由的緊箍兒“打得粉碎”。他關心的并不是什么“大法”,而是他始終渴望的自由。
其次,是對自尊的堅守。他大鬧天宮的心理動機是玉帝“這般藐視老孫”,秉持著所謂“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理念(第七回)。在參加取經后,他的心高氣盛、傲不為禮也時有流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老孫自小兒做好漢,不曉得拜人,就是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個喏便罷了”(第十五回)。及至迫于救師降妖的特殊情境,不得不向老怪行禮時,這個錚錚硬漢竟“淚出痛腸”(第三十四回),從反面襯托出他視尊嚴為性命的剛強精神。
再其次,是對自娛的追求。書中曾借人物之口說孫悟空:“你是人間之喜仙,何悶之有!”(第六十六回)這確實是對孫悟空性格的一個精彩概括。他總是以降妖伏魔為游戲,必要時連神圣的取經也要讓位于他的“耍?!?如第六十八回)。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孫悟空的大部分戰斗并未取得直接的勝利,鬧天宮的代價是困壓五百年,取經路上也屢遭挫折??墒俏覀儚牟桓械剿且粋€失敗的悲劇英雄,因為在反抗和斗爭中,他已經得到了極大樂趣,已經實現了他對自我的追求。
《西游記》對孫悟空自我意識的渲染,固然有作品以孫悟空喻“心猿”,從而說明人的私欲爆發、不得不加以遏制的意思。但從小說的實際描寫,特別是給讀者的印象來說,那種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傾向更是貫穿全書始終的。
唐僧的形象雖然與歷史上的玄奘反差巨大,但也在《西游記》中獲得了另一種藝術生命。歷史上勇猛精進的高僧,到了《西游記》中,變得離開了徒弟的幫助,簡直寸步難行,甚至連一碗齋飯都化不到。一有風吹草動,就嚇得魂飛魄散。同時還有是非不分、昏庸偏執、心胸狹窄、自私嫉妒等弱點。不過,他依然表現了虔誠悟道、持戒精進的高僧品格,是取經隊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領袖。比起他本領非凡的“妖徒”來,他經受了更多的磨難和誘惑,卻從不動搖,“鐵打的心腸朝佛去”(第八十二回)。事實上,沒有唐僧的堅持不懈,取經隊伍早就作鳥獸散了。有時候,一個堅強有力的人完成某種事業并不足為奇,而一個軟弱無能的人要做出同樣的業績,更讓人感佩不已,因為他不僅在戰勝困難,還要戰勝自己。所以,唐僧也由此得到了徒弟們由衷的尊敬。
相比之下,豬八戒是另一類典型。作者在他身上把人的食色二欲夸張到了極點。他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因帶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塵凡。在《西游記》中,豬八戒與孫悟空形成鮮明對比,孫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稱王,遨游于精神世界,豬八戒卻在高老莊入贅為婿,沉迷于世俗生活。高老莊之于豬八戒,一如花果山之于孫悟空,都是性格的鋪墊和預演,他是帶著隨時可能回高老莊做“回爐女婿”的想法參加取經的。參加取經,他遇到的第一個麻煩是饑餓。一路之上,作者對豬八戒的貪吃也作了不少詼諧的描寫。而更嚴重的是,豬八戒始終沒有改變好色的毛病,“四圣試禪心”時受到神靈的教訓,仍不思悔改,以后又多次因急情貪色,落入妖怪的圈套。如在盤絲洞,他就自陷“情網”,被女妖用絲繩束縛得無法動彈。直至快到西天了,他仍是“色情未泯”。作者的用意當然并不是要簡單否定人的正常欲望,而是通過豬八戒的喜劇性行為,表現基本欲望與理想追求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從而使人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
盡管豬八戒有許多缺點,如貪吃好色,喜占小便宜等,但他并不是反面人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豬八戒自己說的“我是個直腸的癡漢”(第二十回)。這種憨厚樸實近乎呆傻的性格,不但使他在復雜多變的現實面前出乖露丑,也讓讀者因此享有精神上的優越感而產生寬容與同情。
與孫悟空、豬八戒相比,沙和尚顯得不那么突出。但他同樣是取經隊伍不可缺少的一員。他是一個默默奉獻的苦行僧,有著“寧死也要往西天去”的堅強意志(第二十三回),每當豬八戒抱怨魔障兇高、西天難到時,沙僧總是鼓勵他“且只捱肩磨擔,終須有日成功也”(第四十三回),“只把工夫捱他,終須有個到之之日”(第八十回)。正是這種頑強精神支持著他,并通過他影響了取經隊伍,起著消弭分歧、調和矛盾的作用。當豬八戒打退堂鼓時,是沙和尚鼓勵他堅持下去;當孫悟空吵嚷著散伙時,也是沙和尚中流砥柱,勸得他回心轉意。孫悟空說“賢弟,你是個好人”(第二十七回),這樸實的表彰不是什么人都當得起的。盡管沙僧謙虛地說“我也沒甚手段”(第四十一回),但沒有他的協助,孫悟空有時也孤掌難鳴。在災難面前,驚恐退縮者和勇猛精進者是兩極,沙僧則以其堅韌頑強實現了他獨特的個性。
張書紳的《新說西游記》從理學角度闡釋《西游記》雖有不正確的地方,但他對《西游記》有一句評價,卻極為精當,他說:
人生斯世,各有正業,是即各有所取之經,各有一條西天之路也。
從這一角度來看,《西游記》所包含的遷善改過、勇猛精進、以臻完美的哲理,對每個人都是有啟發意義的,這也是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藝術魅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