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安
不知不覺,我當《湖南日報》通訊員已經32年了。寫作雖苦,但苦中有樂。可以說,在《湖南日報》刊發的58篇稿件,見證了我的成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從常德市安鄉縣文化局調到安鄉縣安福鄉從事辦公室工作。這里地處湘鄂邊界,十分偏僻,每天的《湖南日報》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糧。
那時候,《湖南日報》頭版開辟了一個新聞漫畫欄目。1993年,恰逢鄉里將荒廢的黃田湖利用起來,養殖鮮魚、菱角和珍珠,當年創總產值150萬元,純收入50萬元,實現利稅5萬元。
我當即寫了一段文字郵寄到報社。時隔半月,《一水萬利》這幅漫畫刊登在1993年12月18日《湖南日報》頭版上,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了報紙上,這讓我激動了半月有余。
我的新聞寫作激情一發不可收,從此與《湖南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我從安鄉去一趟長沙也不容易,編輯記者對我的指導都是通過寫信。我至今都記得,文熱心等編輯記者指導我采寫的《安福農民自發焚毀土地廟》榮獲了第八屆全國法制好新聞評選三等獎,《棉農的建議上了“紅頭文件”》被新華通訊社采用。
由于我寫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常常見諸報端,1998年,我被縣交警大隊領導看中,當上了一名文字交警,從此我給《湖南日報》的投稿都是公安題材了。
我還記得有一年全省公安系統新聞通訊寫作班邀請了蒙志軍老師講課,他在課上提到我,表揚我飽含熱情地寫稿、拍照。這樣的鼓勵讓我充滿斗志。
1999年初,我得知報社推出了關于民生和社會發展的深度報道,作為交警隊宣傳骨干,我把走訪調查的“陪駕”現象整理成調研文章,發往當時的欄目編輯彭楚舒。
他對我的來稿提出中肯意見:“稿件已閱,有新聞價值,也有社會價值,抓住了當前道路交通安全的頑疾。文章標題建議軟一些,內容上還要深度挖掘,找出問題的癥結,期待你的大作?!?
經過深入調查采訪,和彭楚舒通過電話反復溝通,1999年1月22日《相伴奔馳平安路——安鄉“陪駕”現象透視》發表了。這篇文章引起了道路交通安全學者、專家和決策者的高度重視。
后來我被抽調到常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專門從事道路交通安全深度報道工作。我采寫的《安鄉“編外交警”活躍鄉間》《春運,想說愛你不容易》等稿件陸續在《湖南日報》刊發。
2005年,我離開交警崗位,進入安鄉縣公安局從事公安宣傳工作。從那時起,我又開啟了與《湖南日報》的另一段“情緣”。
這些年來,盡管《湖南日報》的記者編輯換了一茬又一茬,我寫作的熱情,特別是向報社投稿的熱情絲毫未減。
“老劉,背個照相機上躥下跳的,那是年輕人干的事”“你都這把年紀了,該歇歇了,偷偷懶,別人也不會說你這個老同志”……到了快退休的年紀,很多朋友都這么勸我。
他們不知,寫作投稿改稿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動筆寫寫這個時代的風流人物,寫寫這個時代的蓬勃脈動,感覺愧對自己,更愧對《湖南日報》的信任。所以,我寫犧牲民警,寫抗疫先進,寫曾經的涉毒人員變成養殖大戶的勵志故事,樂此不疲。
如今,我給《湖南日報》當通訊員已有32年,我愿意一直寫下去。
(作者系安鄉縣公安局一級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