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8月8日訊(通訊員 何興如)“老師,‘挨汪都’(長鼓舞)用普通話怎么念呀?”近日,在邵陽市新寧縣舜皇里非遺研學基地,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實踐團在學院教授周云鵬、學校普通話測試站指導老師湯路的帶領下,結合瑤族特有非遺文化,為當地兒童帶來了一節有趣的普通話推廣課。
新寧縣是瑤族聚居地,有崀山峒歌、長鼓舞、儺面等多種特色非遺文化。課前,實踐團圍繞新寧縣非遺文化開展了為期15天的實地考察。經考察發現,峒歌等許多歌舞非遺項目多以峒話在瑤族內部進行傳播。但隨著時代變遷,峒話日漸淡出年輕一輩的日常語言習慣,眾多瑤族特有非遺項目面臨式微危機?!斑M一步提高普通話普及率,可以減少人們在傳、非遺文化交流中的障礙,加固非遺文化傳承橋梁。”實踐團成員表示。為此,他們決定開展“推普+非遺”系列課堂活動,舜皇里非遺研學基地是本次活動的首站。
“‘儺’在苗語中是鳥的意思”“大家跟我一起打開牙關、咧唇撅唇……”課上,實踐團成員向孩子們講解儺面、長鼓舞等當地非遺文化的相關歷史知識和制作、學習技巧,摘取專有詞匯分別以瑤語和普通話作為對比,設計了語言學趣味知識、普通話口語訓練、口部操練習等普通話教學內容。期間,小朋友們時而大聲誦讀詞匯、反復練習發音,時而哼著峒歌、跳長鼓舞、試戴儺面……多種新奇的文化體驗、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讓推普課堂妙趣橫生。
此外,課堂還設置了答題互動、獎品獎勵環節。在實踐團成員的引導下,小朋友們時刻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和體驗熱情,完成了描述猜詞、聯想說詞、舞蹈表演等互動游戲。學員肖嘉怡在課堂最后的長鼓舞舞蹈表演賽中,跟隨鼓點踏著舞步,下臺后她興奮地說:“我現在可以用普通話把剛剛跳的長鼓舞流利地介紹給爸爸媽媽聽了!”
實踐團負責人黃雯靜說:“語言是文化傳播之舸,從學習非遺文化到教授非遺課堂,我們借助‘推普’橋梁,完成了文化傳承者到文化發揚者的身份迭代。同時,我們力圖讓推普行動和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更加緊密聯系、協同共進。”
據悉,該實踐團隊已入選全國“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實踐足跡抵達三個縣鎮,策劃推普宣講活動5場。下一步,團隊將繼續用“推普+非遺”助力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持續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更多長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