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頭古城1號井出土“嘉禾元年”紀年簡牘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龍文泱
簡牘出土大省湖南又有重大新發現。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證實郴州臨武渡頭古城為漢代至六朝時期的“臨武”縣治所在地,發現了古城址(衙署區)、居址區、手工業遺址、墓地。其中,衙署區內發掘的兩口孫吳時期水井內出土了近1萬枚簡牘,包括木簡、木牘、簽牌、封檢、削衣等,有黃武六年、黃龍三年、嘉禾元年等紀年,為東吳時期臨武縣的行政文書,內容涉及臨武縣行政區劃、賦稅、戶籍、屯田、礦冶等,為研究古代中央政權對南嶺地區的開發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資料。
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陜西省寶雞市下站遺址、陜西省西咸新區北城村墓地、湖北省荊州市秦家咀墓地、湖南省郴州市渡頭古城遺址等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
渡頭古城發現六朝時期重要衙署辦公建筑F2
渡頭古城遺址位于郴州市臨武縣汾市鎮渡頭村,是一處以渡頭古城址為中心并包括了周邊墓群的古城邑聚落遺址,年代為漢至六朝時期,分布面積17萬余平方米。
渡頭古城遺址位置圖
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渡頭古城遺址項目負責人陳斌介紹,渡頭古城聚落遺址包括古城址(衙署區)、城外遺址、礦冶遺址和墓地。古城址(衙署區)在武水河南岸一處低緩的山崗上,四面城墻基本保存完好,平面近方形,邊長100米。其中,北城墻正中有城門,城四邊修成陡壁,并挖有壕溝。
渡頭古城遺址是漢至六朝時期臨武縣治所在地。其中,古城是臨武縣衙署辦公區,城址外東北遺址區是普通居民生活區,城外西北部礦冶遺址為重要的手工業生產區域。
2021-2022年發掘F1-F3俯拍照片
經過2016年至2023年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址中部偏東位置揭露出一處大型長方形房址F2。F2坐東北朝向西南,南北長22米,東西寬8.5米。房址基槽、門道、道路、水井、活動面等保存較好,初步判斷該房址為六朝時期重要的衙署辦公建筑。
此外,城外四周的低矮山崗上分布有墓地,其中包括南福、渡頭、白石三大墓群。在古城遺址西北方向約10公里遠的山區,還發現了一處大型東漢至宋代礦冶遺址。
2021年-2022年渡頭古城遺址墓葬區域位置圖
陳斌表示,渡頭古城是“嶺南型”城市的代表,其選址、形制、布局和聚落結構等,為研究漢代至南朝時期南方地方城市的發展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城內兩口古井,發現近1萬枚吳簡
“渡頭古城的六次發掘中,最重要的發現就是J1、J2兩口古井中出土的近1萬枚吳簡。”據陳斌介紹,古井J1位于渡頭古城內中部偏東的房址F2內,為磚砌井,口徑2.4米,深13.35米。古井J2位于城址西北部,為豎穴式土井,口徑3.7米,深12.2米。
渡頭古城遺址J1
渡頭古城遺址J2
2022年12月初,考古隊先后在J1內的堆積層中發現木制構件及較多木質簡牘、殘段簡牘,部分簡牘上有字跡。經過對簡牘所在的堆積層填土進行清理,共出土有較多的帶泥簡牘。
古井J2則在12月下旬發現了木質簡牘、削衣及封檢。這些簡牘上有“臨川鄉錫”“臨武”“桂陽臨武”等字樣,“黃武六年”“黃龍二年”“嘉禾二年”等紀年。出土簡牘的堆積層中還有大量竹木制品。
經過初步清理,J1出土簡牘2000余枚,有字簡牘120余枚。有字簡牘中發現了“嘉禾元年”“嘉禾五年”文字。“嘉禾”為東吳孫權年號,據此判定為三國吳簡。這批吳簡包括木簡、木牘、簽牌、封檢、削衣等,內容大致為經濟券書、賬簿、名刺、書信等。
古井中出土有字簡牘
J2目前清理出有字簡牘1500余枚、無字簡牘7000余枚,清理工作仍在進行中。有字簡牘不僅有“嘉禾”文字,還有“黃武”“黃龍”等孫權年號,確定為三國吳簡。簡牘內容與J1出土簡牘基本相似,涉及賦稅、戶籍、屯田等。
這些簡牘記載的郡縣有臨武、桂陽、便、郴、南平、耒陽、長沙、醴陵、武昌等。其中,臨武縣下轄有“臨川鄉”“西鄉”“東鄉”“都鄉”4個鄉里。
渡頭吳簡所載郡縣
J2發現錫金屬遺物
此外,簡文中還出現了臨武“錫”“銀”礦的相關記載。在J2簡牘清洗過程中,還發現了金屬遺物,經文保專業人員檢測為錫制品。
陳斌表示,渡頭吳簡是湘南地區出土數量最多、保存相對較完好的吳簡,是湖南簡牘的又一次重大發現,為研究孫吳時期社會、經濟、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本文圖片由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