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英 莫成
車行村道,兩旁青山聳立,滿眼綠色舒展開來。盛夏,我們跨越山水而來,探訪湘西秘境中的“中國土家第一村”——永順雙鳳村。
在這里,轉角樓古樸典雅,擺手舞余韻悠長,茅古斯蕩氣回腸……土家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故事,被擺手舞、被茅古斯、被一棟棟轉角樓記錄了下來,成為無字的“史詩”,穿越時空,傳承至今。
▲6月15日,永順縣雙鳳村,深山中的古村寨。
1.轉角樓,記載風雨歷史
土家族“自古以來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
一條青色石板路蜿蜒至村子深處,串連起整個村寨,兩邊錯落有致的土家轉角樓,被風雨洗禮得斑斑駁駁,太陽的光暈鋪灑其上,柔和靜美。
爬上一處較高的山頭,我們大致看清了村子的全貌。
村子并不大,加上新修的村部,一共有56棟木制小樓,其中年代最久遠的建于明末清初。
“別看房子老,木質結構的房子只要有人住,比磚房更耐用。”陪同我們的彭書珍是村里的擺手舞省級傳承人,也是村黨支部委員,負責村里的文化宣傳和接待。
轉角樓的建造,始于春秋戰國,興盛于唐宋,彭氏土司政權統治湘西后,轉角樓開始全面發展。
傳統的土家轉角樓分上下兩層,有的樓底下作豬圈使用,有的用作柴房、倉庫。上層住人,大多為未出嫁女兒的閨房。正屋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房屋四面均有走廊。
“這種依據地形特征建起來的土家傳統建筑適合山區,但建筑難度很大,老話說,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修轉角樓?!奔状髮W教授、土家族文化研究專家陳廷亮潛心研究土家文化幾十年,熟悉村里的每一個人、每一棟建筑。
轉角樓的營造是一項精細的工程,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磚作、瓦作、雕刻等匠作種類,形成了繁復的營造體系。而不用一釘一鐵的卯榫結構,尤其體現出精湛的工藝技術。因為建筑營造難度大,轉角樓被稱為古建筑中的“活化石”。
走走停停,村里的轉角樓看了大半。這些木樓或修建在平地上,或依崖壁、臨斜坡,參差不齊,錯落交叉如白鶴伸腳,傲然屹立。
建筑無言,卻蘊含萬般乾坤。
仔細端詳這些木樓,每一處細節都閃耀著土家先民的智慧和審美意趣。
起翹的屋脊有“接天引福”之意;木質欄桿和窗戶上金瓜、海棠等植物圖案則是模擬自然以招福;菊花、蘭草圖案的運用,又透出一種隱逸氣質。
千百年來保留完整的轉角樓古建筑,如同雙鳳土家人的“功勛”,讓雙鳳村成了土家族村寨中的經典。
▲永順縣雙鳳村,“中國土家第一村”牌坊。
2.擺手舞,講述百姓故事
“嗬嗬也嗬,懷了嗬……”
下午兩點多,在村里的擺手堂,彭書珍亮開嗓子唱起了擺手歌,歌詞大意是:小小的圍場,大大地開,愛玩愛耍的,上場來……
伴隨著起于山林的風濤,歌聲攜帶著飽滿豐盈的土家故事,仿佛穿越時空而來。
如果說擺手舞是土家文化中的一顆明珠,那么擺手堂就是盛放這顆明珠的玉盞。祭祀、娛樂、議事、節慶……擺手堂像一條精神“臍帶”,將土家兒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在土家習俗中,只要擺手堂的鼓聲響起,擺手舞的領唱開聲,村民就要伴隨節奏鮮明的鼓點入場,開始跳擺手舞。
此時的彭書珍一邊敲擊大鼓一邊領唱,在家的村民自發進場跳起了擺手舞。單擺、雙擺、回旋擺,到了回旋擺的時候,眾人開始和聲:“嗬嗬也嗬,懷了嗬!嗬嗬也嗬,懷了嗬!”
洪亮的聲音在擺手堂回蕩,鼓點逐漸激昂,砍火沙、叉卡子、撒小米、挽麻團、吃豆醬等13個動作依次進行。一年四時、播種收成、勞作休憩,就在這13個動作中循序展開。
“正月二月開荒,三月播種,四月出麻,五月六月打蚊子,七八月蒸豆子吃豆醬,九十月天冷光腳凍出裂口,十一月抖身上的虱子,十二月農閑時節上山放牛,看牛打架……”擺手舞傳承人彭書珍細細講述每個動作代表的季節與生活。
這是一個民族篳路藍縷的歷程寫照,也是一種胼手胝足同氣連枝的村落社會的影像。土家人珍視自己的傳統,每次重建擺手堂,家家戶戶都會盡心盡力。
“從清朝末年到現在,村里的擺手堂經歷了三次搬遷,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擺手堂,是去年才建成的。”彭書珍回憶,“當時全村每家每戶都要捐兩百片瓦。歷代的擺手堂都是這樣建起來的,全村參與,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工出力?!?
這座以黑色為主色調的橢圓形露天建筑,門口是一副木質浮雕對聯:“茅古斯擺手舞跳歡四海,家伙哈哭嫁歌響遍五洲。”對聯里嵌進了土家族的四項傳統文化:茅古斯、擺手舞、家伙哈(打溜子)、哭嫁歌。
側面的一座木房前,掛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的金屬牌匾。傳統與傳承、過去與現在,如同兩條河流,在這里交匯,形成更為開闊的“水面”。
“村里會定期在擺手堂舉行各種培訓班,教人跳擺手舞、茅古斯或唱哭嫁歌、打溜子,這些年我們接待了很多來調研和學習的人。”村民王春桃說。她是嫁到雙鳳村的媳婦,正是通過其他人的教導,學會了如何跟隨鑼鼓節點跳出標準的擺手舞。
傳承教習場所,如今顯然成了擺手堂的另一個功能。
▲6月15日,永順縣雙鳳村擺手堂。
3.茅古斯,一部民族的“史詩”
在村里最高處一座木樓的廊前,我們等到了剛剛從山上放?;貋淼奶飵r華,他是茅古斯省級傳承人,今年62歲?;蛟S是長年跳茅古斯的原因,身材瘦削的他看起來卻很有力量感。
茅古斯和擺手舞一樣,都被稱為“人類戲劇活化石”,也是首先從雙鳳村挖掘整理后,推向廣大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區的。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身披草衣的土家漢子粗獷的吆喝聲與強烈的節奏相和,這一帶有遠古記憶的表演引起了轟動。
“不少人認為茅古斯只是一種舞蹈,但其實它是戲劇,因為里面不僅有舞蹈,還有對白,系統地講述了土家族的起源,以及生產生活方式。我們現在表演的祭祀、狩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田巖華認真地廓清外界對茅古斯的誤解。
對于遠祖的記憶,沒有文字的土家族只能以歌曲、舞蹈和對白的方式進行傳承。而茅古斯,就是一部活在歌舞和對白中的土家族“史詩”。
田巖華向記者展示了其中的經典對白,“利克乃恩及?阿沙恩及,卡殼努,唉得些!恰耶嘎那?他不里嘎那!恰澤胡那?澤澤胡那!”
獨特的語言音調,讓他那略帶沙啞的嗓音增添了神圣感。
“對白的意思是:你們從哪里來?我們從樹林里,巖屋下來。你們吃什么?吃樹上的果子。喝什么?喝巖縫里的水?!?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茅古斯也在不斷加入新的內容,并允許女性共同表演。“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創新,一個事物如果總是停在原地,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田巖華保留著自己展演的各種照片,照片中,這個皮膚黝黑的土家漢子身披茅草,目光堅毅,如同一名神勇的戰士,捍衛和守護著自己民族的寶貴財產。
▲6月15日,永順縣雙鳳村,村民身著傳統土家族服飾表演擺手舞。 本版照片均由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童迪 攝
4.新的土家人,守護文化根脈
午后的村子很安靜。
19歲的邵子斌身著土家族服裝坐在記者對面,有點靦腆。
“小時候跟著媽媽參加各種表演,就喜歡上了擺手舞,現在村里、縣里有活動,我也會參加?!眲倓偢呖纪甑纳圩颖螅?歲開始師從母親彭書珍,如今已是村里擺手舞表演的“中堅力量”。跟邵子斌一起學擺手舞的,還有他的表姐彭亞楠。
哭嫁歌國家級傳承人嚴水花,也讓自己的孫子和外孫女學會用土家語唱哭嫁歌。
新的土家文化傳承者,正在上一輩的“手口相傳”中不斷觸摸文化的根脈。
“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機遇下,我們可以不斷擴大文化傳承隊伍和文化影響半徑,尤其是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敝醒朊褡宕髮W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讀博士郭芯源對記者說。
郭芯源曾在雙鳳村長期蹲點調研,對這個村子很熟悉:“雙鳳村是名副其實的土家第一村,1957年后,第一個代表土家族赴京匯演的是雙鳳村人,最先被派到湘鄂川黔各地教傳擺手舞、茅古斯舞的是雙鳳村人,中國科學院首次確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時,土家族調查的地點就選定雙鳳村?!?
今年的第三屆湘西州旅游發展大會將由永順縣承辦,為迎接大會,雙鳳村正在進行提質改造。
“政府一期投資2800多萬元,著重解決交通、停車、游步道、民宿等項目開發。以前大巴車很難進來,現在道路拓寬到6米,7月底就可以完工。”村黨支部書記羅賢進說,旅游發展促進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很多年輕人都有回來的打算,這些人當中,肯定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傳承人。
下山前,我們看到了立在村口附近的一個施工指示圖,棧道、觀景臺、瀑布點、民宿規劃盡在其中。
這個古樸的小山村很快將迎來蝶變,而那些從祖先那里傳下來的文化、風俗,在時代的發展中,也將釋放更大的魅力。
【村落名片】
雙鳳村,位于永順縣城之西南。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雙鳳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有茅古斯、擺手舞、土家年、打溜子、土家族織錦技藝等,是土家族民族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村寨之一。1956年,著名民族學家潘光旦來到雙鳳村考察,發現這里的語言、習俗、建筑、民間文化等非常有特點;雙鳳村為確立土家族成為單一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證,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2019年,雙鳳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記者手記】
山水間的生命張力
張英
在雙鳳村,目光所及的一切都帶著獨特的氣息。有巨大的磨盤靠在村道的溝渠邊,青苔覆蓋其上,透出時光的深邃厚重,木制土家樓錯落有致地分布,或開或閉的大門里,承載著土家人的故事。
你似乎感覺到這個村莊安詳靜謐,一如當初。
當擺手歌開始飄蕩,當茅古斯開始舞動,我們看到,一個村落千年來沒有中斷的文化與記憶,依然在恣意地表達,千百年來的生命張力,也依然蘊藏于山水之間。
如今,現代文明元素正不斷融入這個古村落既有的文化中,雙鳳村,正張開雙翼,抱擁新的時代和未來。
【專家點評】
吉首大學教授、土家族文化研究專家陳廷亮
土家族文化有它的獨特之處,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民族的優秀文化。比如土家轉角樓建筑中的一些工藝、土家傳統曲藝之一的“三棒鼓”等,這些都有漢文化的影響痕跡在其中。民族文化正是在互相交融交流的過程中,更加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