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麗娜 昌小英 通訊員 王峰
李明灝、劉公武、易鳳翔、唐宏范、王成嘉……
5月25日,武岡在開展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活動之際,首次推出黃埔軍校官佐員(生)查詢系統。在武岡中山堂,記者的指尖輕輕劃過系統屏幕,一個個靈活鮮動的名字及他們的生平事跡展現出來。
1938年,南京淪陷、南昌淪陷,日寇沿長江分兩路進逼武漢。駐武昌南湖的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的1000余師生,在主任李明灝、政治部主任劉公武的帶領下,從武昌坐火車到湘潭易家灣后,徒步抵達邵陽,后前往武岡。
從1938年3月到1944年11月,黃埔軍校第二分校在武岡共辦學7年8個月,培養學生、學員23052人。國難當頭,他們中95%的人走向了抗日殺敵的戰場。
雖顛沛流離,但第二分校的學員(生)數量,僅次于同時期的成都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位列全國第三。其中,第十七期學員(生)在數量和教學質量評比中,均位居同期黃埔軍校系統第一。
百年塵煙過盡,法相巖太保洞穹頂上“好男兒殺敵去”的題字仍鮮紅奪目,映照往昔崢嶸歲月。
▲黃埔后代參觀武岡中山堂。通訊員 攝
1.“叫花子式教學”辦出全國一流
古樟森森,虬枝如龍,樹冠如蓋,將“中山堂”籠罩在武岡二中的校園內。
樹蔭下光影斑駁,沿著青磚小徑行走,“中山堂”展現眼前: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單檐廡殿頂建筑,中西結合,古樸寧靜,莊嚴凝重。建于1943年7月,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全國分校中,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筑,也是當年第二分校的核心所在、靈魂所系。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了黃埔軍校。后根據校址變遷,黃埔軍校分校發展歷程分為黃埔、南京、成都3個時期。在成都時期(1937年8月至1949年12月),分校遷徙頻繁,用序數表示,共設第一至第九分校。其中,南京時期的武漢分校于1936年1月恢復辦學,在1937年底更名為第二分校,1938年初南遷。
“第二分校南遷后,原計劃在邵陽辦學,但邵陽城區小,無法擴展,又經常遭到日軍飛機轟炸?!避娛穼W者、黃埔第二分校研究專家陳重陽介紹,選擇武岡,因為這里是湘西南軍事重鎮,東拒長沙、寶慶,南扼衡陽、桂林,西挽云南、貴州,北控懷化、芷江,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同時,武岡有堅固的城墻,又有資江做護城河,可謂固若金湯;相對而言武岡物產豐饒,可以提供糧餉。
到武岡后,李明灝當機立斷,推薦劉公武兼任武岡縣縣長,快速整頓行政,治理縣政。
第二分校本部最初設在茅坪里的陸家大院(今花園巷即原武岡縣傘廠)和張家花園(今武岡三中),后來在法相巖寶方山建設校本部。12個總隊分散駐軍在武岡古城及周邊的公館、寺廟、祠堂,并將天然形成的法相巖下的溶洞作為軍火庫和印刷廠。
為適應戰爭需要,李明灝提倡“叫花子式教學”,即訓練學生忍饑挨餓、耐寒抗暑的能力。第十七期學員楊澤涵回憶:“學員有鐵床不準睡,要自編草墊,睡地鋪、通鋪;有膠鞋不準穿,要自編草鞋,足底起包流血,苦而無悔。”1941年,白崇禧視察第二分校后,呈最高軍事當局考評報告稱:該校辦學刻苦節約,訓練嚴格,成績卓著……故畢業員(生)皆學術優良……
該校還將課本知識與野戰實踐相結合,訓練包括各種地形地物的利用、敵火下的滾進與匍匐前進、惡劣氣候中的射擊與運動及夜間接敵運動等。如果演練不合格,需要從頭開始。要求每個學員輪流當指揮員,鍛煉指揮才能。
“系統嚴格的訓練,第二分校畢業的學員(生)本領過硬,分配至部隊立即能帶兵作戰,戰場適應力非常強,受到各戰區的歡迎?!标愔仃柦榻B,1939年秋,第二分校擴大招生計劃,第十七期同時招訓4個總隊,學員(生)超5000人,人數居當時全國黃埔各分校之首。當年,該校在全國軍事學校校閱時,學術科受測成績及生活紀律均為優等,榮獲該年度軍事學校校閱第十七期組第一名。
第十七期學員熊達五回憶:“知識青年紛紛涌入武岡……武岡附近石羊橋、公堂上、高沙、山門地區各姓祠堂都被征用一空,武岡地區一時也繁榮無比?!?
7年8個月,第二分校從十四期辦到十九期,另辦有軍官訓練班、校官訓練班、技術訓練班、戰術研究班及補訓總隊,總畢業學生、學員23052人。其中,共招錄武岡籍學員524人。
▲黃埔后代參觀武岡中山堂黃埔軍校第二分校陳列館。通訊員 攝
2.“好男兒殺敵去”
“好男兒殺敵去”,這6個草體大字,一尺見方,迄今仍題寫在法相巖太保洞洞頂,色澤鮮紅,歷久彌新。
這幅字據說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學員李向武,畢業即將赴抗戰前線時所書。李向武的相關信息已無從查考,但武岡中山堂黃埔軍校第二分校陳列館展出的《戰斗日報》《武岡月刊》上的部分報道,無不證明該校學員(生)踐行著“好男兒殺敵去”的諾言:
1941年12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二分校第十七期學員褚定侯作為排長,率部隊堅守瀏陽河。他與守土官兵一起晝夜血戰,陣地多次易手,但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褚定侯血灑瀏陽河。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十五期學員薛銳軍,帶兵與敵人在磨盤洲激戰3晝夜。薛銳軍身先士卒,頭部負傷后堅決不下火線,包扎傷口繼續戰斗,最后壯烈犧牲。
1945年湘西雪峰山戰役時,第十八期第七總隊政訓處教官鐘士奇,帶兵追擊日軍。途經武岡城西郊白公廟一帶時,為掩護群眾轉移,身負重傷被俘。日寇將其眼珠挖出來,雙耳割掉,并剖腹將內臟掛在樹上。鐘士奇英勇犧牲時,年僅29歲。
……
“見諸報端的第二分校學員事跡,只是那段激蕩歲月感人事跡中的冰山一角?!标愔仃柦榻B,第二分校大部分學員(生)作為基層軍官補充,畢業后直接奔赴全國抗戰前線。其中,湘北長江兩岸的第六、第九戰區,作為中日雙方較量的主戰場,戰況尤為慘烈,也是第二分校學員(生)被分派的主要區域,他們大多在前線擔任排、連、營長,參與最艱苦的戰斗。史料記載,長沙會戰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軍傷亡慘重,基層軍官基本陣亡。第三次長沙會戰后,又補入該校的十七期第二十一總隊50名應屆畢業生,衡陽保衛戰后,僅有9名同學生還。
秘密戰線的“麋鼠小組”也是以第二分校學員(生)為骨干組成。1945年2月至5月,這一秘密小組駐地武岡,活躍在湘西與湘中地區,以襲擊日軍第11軍后勤補給為主要目標,指揮第三突擊大隊向日軍后勤運輸線發動11次突擊行動,有力地支援了雪峰山會戰。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第二分校95%的將士奔赴戰場,為保家衛國奮勇殺敵?!标愔仃栒f。
3.“黃埔精神”代代傳承
“大哉洞庭”,武岡二中的林蔭道斜坡上,一塊巨大的碑石出現在記者的面前。該校校長周孝軍告訴記者,武岡二中的前身就是“洞庭中學”。
第二分校遷至武岡后,為解決學校教官及其隨行家屬子弟上學的問題,李明灝聯誼地方名流、開明紳士,于1939年創辦湖南私立初級洞庭中學及和平小學,邀請留日學者劉侃元擔任洞庭中學首任校長,并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校名。1943年秋,學校增辦高中,更名為“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學”。招收學生除軍校子弟之外,也有武岡本地和邵陽、洞口、綏寧、新寧、城步的部分學生。
洞庭中學教師共產黨員、民主黨派人士及進步人士甚多,故思想進步,學風特優,創建僅3年后,學考成績就名列全省第一。我國著名編輯龍世輝、著名歷史學家周清澍、音韻學家唐作藩、生物學家劉筠等,都是從洞庭中學走出的杰出人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
10月,第二分校合并到成都分校,武岡辦學宣告結束。
硝煙雖去,精神猶在。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開展的辦學10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100余名黃埔后裔從五湖四海匯聚武岡,探訪李明灝舊居、法相巖、中山堂等遺跡,在陳列館看展,聆聽父輩們的故事,接受黃埔精神的熏陶。
61歲的陳建寧是第十七期學員陳朝開的兒子。收到活動邀約,他坐上高鐵,從福建漳州輾轉1000多公里來到武岡?!斑@一天,我盼望了很多年!”在中山堂后院新建的黑色大理石紀念墻上,陳建寧撫摸著父親的名字,流下淚水。
武岡籍黃埔二代劉蜀漢,積極為活動張羅奔走。2005年,劉蜀漢被選舉為武岡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三屆會長。20余年來,他收集、整理第二分校相關資料,參與編寫《武岡黃埔情》一書,并以此書為紐帶,聯絡其他黃埔同學會,傳承和弘揚黃埔精神。
武岡二中通過課程設置和文化體驗,引導學生感悟黃埔精神的內涵,帶領學生憶黃埔百年歲月,讓“革命”“愛國”的黃埔精神根植血脈、代代傳承,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武岡相關部門表示,將積極用好第二分校遺址及有關文物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不斷激發全民族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