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天岳書院。
通訊員 攝
1958年,彭德懷在天岳書院與師生合影。(資料圖片)
天岳書院。 通訊員 攝
簡介
天岳書院位于岳陽市平江縣,始建于1720年,后四易其址。1868年,天岳書院在汨羅江畔黃土侖重新修建。它前承荊楚大地民俗武風,后繼孔孟程朱往圣絕學;古納屈原杜甫不朽詩魂,今得平江起義紅色加持,成為文化“化石”。
吳抄金
在“藍墨水的上游”平江,矗立著一座已有300余年歷史的天岳書院。它不是平江歷史最悠久的書院,卻是平江現存最完整的書院。書院仿岳麓書院建制,坐東南、朝西北,為磚木結構三進院落。門廳正門橫書“天岳書院”,東西兩邊嵌有“天經地緯”“岳峙淵渟”鎦金石聯。
1994年,我考取師范。班里組織“文化晚餐”,每次都有四名同學依次走上講臺進行文化分享。我腦海中不斷閃現著家鄉那個青磚石地、灰墻玄瓦的天岳書院——那里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它的驚人體量和宏大氣場,不斷地吸引著我去打量、猜測、感悟、發現。
一
1997年,學校安排學生回家社會實踐。我以準老師身份回到平江,做了一次關于“天岳書院”的調查,才知道現存三陽村黃土侖的天岳書院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這是它的第四址,天岳村的天岳山才是它的第一址。
從天岳書院一路向西,會經過汨羅江。汨羅江江面開闊、江平如鏡,如果不仔細觀望,分不清水是往東流還是向西流。古時,汨羅江河床幽深,水運發達,有“三十五里水不響”之說,“上噸船只可以暢通無阻”。在汨羅江邊,矗立著魯肅山,相傳為三國魯肅屯兵之處。過了魯肅山,才是天岳山。據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知縣楊世芳在天岳山的南側創立“天岳”書院,比現存天岳書院早了148年。
天岳山不高,但比較陡峭。在攀爬時還不時會遇上一些竹樁頑石,隨時有受傷的危險。在山路上,有斫柴與布菜的山民,見我小心翼翼,不由哈哈大笑,順手斫下木枝,削好丫杈,丟給我作為上山拐杖用。
這里山民以勞作為樂,讓我想起幼年和父母、鄉鄰在田地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顫:那些遙遠先民,在幕阜與連云山隙間,以山草為煙火,用田地續口糧。他們就與《周易·系辭》記載的“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一樣,過著簡單的田園生活。時至今日,這里仍保留了上山砍伐習慣與“斫柴”方言。
登上天岳山,四方氣象盡收眼底。只見一條河流從東南方向“龍門”流入平江,又在天岳山腳拐角西去,河流墨蔚青藍。可原有的書院卻已消失不見。
沿汨羅江逆溯至天岳山西麓的沉潭村,留存“屈原殉國處”石碑一塊。據傳,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秦國攻占楚國都城郢之后,屈原在此懷砂沉江。
在天岳山南麓的小田村,留存杜甫墓祠,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圣遺阡”。史書有一種說法:公元770年,詩人杜甫病逝在江上的一條小船里。“中原未得平安報,醉里眉攢萬國愁?!痹娮媾c詩圣的到來,為老百姓注入了“心懷天下”的忠魂。知縣楊世芳將此天岳書院定址在汨江河畔,一定有他的文化考量。
那天,從天岳山下來,我坐上了小船,從沉潭一路追尋到小田,在汨羅江的柔波里,體驗了一回“藍墨水”的厚重。
二
許是相承了屈杜行吟的書卷氣,老百姓在汨水兩岸積極建設私塾學校,興辦縣學義學??稍谔莆宕郧?,平江有歷史記載的杰出人才并不多。直到書院的出現與興起,平江人才方脫穎而出。這一切,首功要歸功于九個人。
宋光宗紹熙年間,朱熹與張栻在岳麓書院會講論道,那些在大師跟前聆聽答問的生員中,就有來自平江的吳雄、李儒用、鄒輗。隨后,許炳、方暹、毛友成、魯仕能、方輗、萬鎮成為朱門弟子,史稱“平江九君子”。這九位朱子門生為倡明理學,先后在平江興辦陽坪、臺川、殊恩三座書院,開啟了書院與私塾競相發展的新時期。其中,以吳雄為最。吳雄回到家鄉陽坪創立書院,“戶外履恒滿”,聽者云集,教化四方。淳祐年間,出現了全省會試,三屆滿榜都是平江考生的盛況。
清代,書院發展進入繁榮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天岳書院應運而生。在康熙至同治年間,經官方主辦,得鄉紳(學田)捐助,又四易其址。1868年,經士紳張岳齡與李元度慨然助力,天岳書院易址汨羅江畔黃土侖重新修建。天岳書院至此“一舉而大創其規”,集“教學、藏書、祭祀”于一體。
天岳書院為官辦學院,在全縣社學、義學、私學中招收學生,培養經世致用的文化人。據傳曾有朱子手書石刻“存忠孝心,行仁義事,立修齊志,讀圣賢書”立于書院門外,定為書院學訓。這與《朱子書院教條》一脈相承。
書院“山長”這個稱呼野趣十足,引人入勝。學識淵博之人,如名仕夏大鼎、李漢章、余仕鏡等紛沓而至,擔任“山長”,開壇主講。新派小說的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先生,很自然地接納了這個稱呼。此后的武俠江湖,派別林立,也稱某山掌門。
初建時,天岳書院教學以《四書》《五經》為主,兼學史書、子書、詩詞集。課程日記為句讀、抄錄、質疑、博覽,傳承經典理學。1897年,知縣冼寶榦倡導實踐,主持改革,他致信梁啟超曰:“西人之學,內皆依器而行,算學固賴儀器,窮意聲、光、化、電各學,欲求實驗,亦必有應用之器……”對課程進行了大膽革新。
1901年,朝廷下旨改書院辦學堂,在天岳書院內興辦縣立學堂。1903年,創辦官立高等小學堂。1907年,天岳書院設平江中學堂。1911年,學堂改稱學校,天岳書院隨后設立平江縣第一高等小學。1919年,開辦縣立師范學校。1925年,縣立師范學校改辦縣立中學(后為平江第一中學)。
在天岳書院的墻壁上,排列著從北宋開寶年間至最后一次科考平江考中的進士與舉人名單,共有進士53人、舉人236人。清代,平江武事亦迎來巔峰,共誕生將軍560多人,其中正二品以上59人。即使在戰亂年間,天岳書院(縣立中學)仍堅持開辦,有1100余名學生順利畢業。
翻譯家凌壁如在回憶錄中寫道:“食堂設在一間廣大的廳子里,排列幾十張方桌。一桌坐八人。全校師生都在此就餐。那時候,就餐的信號不是搖鈴,而是敲梆。早、中、晚三餐都是干飯。都是六菜。兩碗豆腐湯,兩碗炒白菜。其他兩樣變化較多,如腌菜、腐乳、炒蛋,小魚蝦類。學生們最有興趣的是學院每星期六的午餐必打牙祭一次。每次都有一大碗肉……”
與凌壁如同時代的周令釗、鐘叔河、凌敏猷等都作為學生在此修習,后來成為不同領域的“最美奮斗者”。
三
從書院推門而入,內置門廳,用木屏風隔開。轉過木屏即見花園。桂花、冬青、鐵樹、劍麻諸多植物應時而興。拐角走廊操過兩廂齋房,東西各十四間。沿花園正上方垂帶式三級石階踏上大廳,便是書院講堂,分為前、中、后廳。前廳八個青磚四方立柱,排成四橫排,橫柱之間飾有木質隔扇。在第三排隔扇之上,橫懸“整齊嚴肅”牌匾,黑底金字。中廳居中擺放著一把大椅子,大椅子前面還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擺放著一把又一把小椅子。中廳兩邊各有耳房一間,原為山長住室。后廳正面則供奉著孔子畫像,上書“萬世師表”。
我想:這椅子上應該坐過很多人。那大椅子上面坐著的一定是老師。那下面的小椅子坐著的是學生。這種無法言說的隔世斯文與師道尊嚴,悄悄地撞擊著我的心靈。
仿佛間,我看到了余虎恩將軍著一品頂戴,穿御賜黃馬褂,從天岳書院走出,遠赴新疆,跟隨儒帥左宗棠。令旗所指,“每戰都輒以平勇為先鋒”,與分裂勢力、國外勢力作戰三百余次,共收復領土160多萬平方公里?!坝嘈U子打海外”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我看到了彭德懷來到天岳書院,帶領老百姓發動平江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后來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勝利會師,成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力量。兩年后,彭德懷又回到書院指揮20余萬紅軍攻打長沙,取得了紅軍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奪取省會城市的勝利。
還有程潛和陳明仁將軍的談判代表程星齡也來了。他們在天岳書院與解放軍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功談判,促成湖南全境和平解放,為當時民眾免除戰爭涂炭帶來福祉。
……
1958年12月2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彭德懷元帥回到天岳書院(平江縣第一中學)實地調研,手書“平江第一中學”校名,并與師生合影,題寫“虛心學習,鍛煉身體,為了將來努力工作”。如今,在平江縣第一中學校門處,彭總親筆書寫的校名和“敢為天下先”訓導相互輝映;在書院前面的廣場之上,彭德懷元帥銅像橫刀立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攻堅克難,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在天岳書院里,我也許再也看不到學生圍繞著山長,聆聽講學的場景。但是,還會有很多人如我一樣來到這里,看那飽經歲月的青磚灰瓦、墻壁上的累累彈孔以及不知年代的革命標語;我們仍會看到滿堂的座椅與孔子慈悲的目光。
也許,隨著現代學校的建制,天岳書院的招生功能如其他書院一樣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再也不會有一個書院能夠像天岳書院這樣文成武就??蛇@里的實物早已超越了實物,它的文化育人功能一直都在,在時間的流轉與時代的變遷中,訴說歷史,筑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