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錯落的石階,幾百年的老槐樹,還有一座翹角檐亭的書善亭。這些景象組合在湘江之畔時,定是有些故事可講的。
湘江北去,湘潭縣白石鎮馬家堰寺門前的義渡,距今已經170余年,至今還有渡船往返于湘潭縣和對岸的衡東縣。義渡邊的書善亭建于2008年,亭柱上撰有馬立安生前親筆聯,聯云:
“黃金非寶書為寶;
萬事皆空善不空?!?
大寒節氣,冬雨淅瀝。記者一行三人驅車來到義渡旁的書善亭,專門探訪這副散落在湘中鄉野之間的聯對,了解其中的故人故事。
此聯開宗明義,意思雖然淺顯,因聯析理,卻為我們講述了“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的深刻道理。
為我們解聯的長者,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黨組副書記、研究員李躍龍娓娓道來。
熱心公益勸行善
解聯欲先說人,說人又必先解其地其事。
“湘江北去,下面就是朱亭,上面是石灣?!?流經湘潭、株洲、衡陽三地的此段湘江,剛好在此形成一個“幾”字形的灣,三地隔河相望,水路發達的百年前這里曾是“千帆過盡”。
義渡口岸,拾階而上,兩頭被風雨剝蝕的石獅,還剩余著些許靈巧和精致,遙望著江面,注視著江邊來往的行人。
(歷經風雨,逶迤而上的石階梯記錄著百年前的義舉。)
記者不禁發問,此渡為何人所修?亭為何人所建?聯又是何人所做?當地人介紹,地名叫“寺門前”,但寺已不存,古渡仍在。
據義渡旁的“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牌”介紹:寺門前義渡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渡口溝通湘江兩岸的湘潭縣與衡東縣,由當地鄉賢在此設渡口,修建了寺門前碼頭。
《寺門前義渡碑序》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復有馬立安、馬采芹、尹獻初等四人‘糾首’再行加捐,先后置長江坪、郭家洲兩處田貳拾畝,逐年收租,維持義渡,永守要津?!?
原來,寺門前義渡曾因經費不足而面臨停渡,宣統年間,馬立安倡議并捐資修復渡口,所置田產的租金收入用于維持義渡,利濟行人。所謂“義渡”就是讓兩岸的百姓免費過河,李躍龍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碑文一開始還講述了一段春秋時期的往事。鄭國宰相子產以自己的車馬幫助他人過河,在溱水、洧水一帶至今還稱贊他的美德。馬立安家族捐資修建渡口的義舉,傳承見證了中國人慈善友愛鄉鄰的優良傳統。
(湘潭縣寺門前義渡旁的書善亭。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健 攝)
如此捐資,馬立安又是何許人也?
路過的鄉人道,過去對岸和馬家堰就有民謠這樣唱道:“南北二兵幾萬千,人人醉倒寺門前。湖南團總誰第一,天下聞名馬立安?!?
馬家族譜亦有記:馬立安,派名馬大基,字介藩,號立安,以號行世,于清朝同治年間(1868年2月12日)生于湘潭縣馬家堰寺門前,民國十六年(1927年)卒于衡陽衡山縣,馬立安12歲就在寺門前鎮上一家自家娘舅辦的小鍋廠當學徒。10多年后接手自辦,增大投入,擴充規模。除生產炊具和耕具外,還經營糧食加工和運銷,逐漸成為全鄉首富,揚名湘潭、衡山一帶。晚年熱心公益,修橋鋪路,為鄉民排難解紛,出資興辦學堂,勸人讀書行善,是樂善好施的鄉紳。
2008年,鄉民們將自清咸豐年間以來捐資修建義渡的幾塊碑文拼在一起,蓋一個亭子加以保護,題名“書善亭”,并將馬立安生前親書的“黃金非寶書為寶 萬事皆空善不空”撰于亭柱,以褒其善舉。
不愛黃金愛讀書
“這副對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遍性,不僅湖南人受此影響,中國人普遍都受到影響?!崩钴S龍開始解聯。
上聯“黃金非寶書為寶”實為集句,出自“南宋四大家”的楊萬里所作《題安福劉虞卿敏齋》一詩:滿階只種書帶草,黃金非寶書為寶。原意為:對于讀書人來說,黃金也不能夠比得上書籍的珍貴。
下聯“萬事皆空善不空”,雖無從考證,卻融合了佛教的理念在其中。下聯可以理解為,一切如過往云煙,時間一過,都會煙消云散,而善行、善德則是永恒的,會流芳百世。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黨組副書記、研究員李躍龍為記者解聯。)
李躍龍介紹,在離義渡不遠的湘潭縣中路鋪鎮石潭壩鄉境內,南岳支脈的曉霞山上有一圓通寺,另有一聯為:
千金非寶書為寶;
萬事皆空善不空。
此聯系湘潭文人陳琪寫于民國,與馬立安的聯僅一字之差,用詞就不如此聯貼切。
李躍龍認為,這是一副傳統鄉紳士大夫典型的表現其三觀的對聯,也是傳統文化典型的家訓。對仗雖不是那么工整,但對家庭、對子弟教育、個人的修為做了很好的詮釋,詮釋了一種傳統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歷代名人幾乎都寫家訓,比如歐陽修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還有范仲淹的《家訓百字銘》,朱熹的《朱子家訓》等等。
家訓聯,也有不少,譬如左宗棠贈子侄聯:
慎交游,勤耕讀;
篤根本,去浮華。
晚清湖南學者王湘綺寫給后人的家訓聯:
戳破窗紙容易補;
敗壞道德最難修。
李躍龍點評道,在這些家訓家規中,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地叮嚀后世子孫。
馬立安不似傳統鄉紳,既有守正的一面,更有其創新的一面。譬如,馬立安建廠生產耕具和炊具,還大規模經營糧食加工及運銷。他“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仗義疏財”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這副家訓聯,更為后世人所稱道。
李躍龍對于馬立安非常贊賞:“馬立安以末致富,然后疏財行善,此聯從黃金開頭,以行善結尾,正好回答了致富的目的是為行善。這副聯也很完整地概括了馬立安的行事之風?!?
(位于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的馬立安墓冢。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健 攝)
2023年4月初的一場參訪祭祖之旅,讓此聯再次見諸媒體報端。馬英九和姐妹一行四人回到湘潭祭祖,用湘潭鄉音在其祖父馬立安墓前念完祭文。在這篇祭文里,馬英九把最大的內容篇幅給了爺爺寫的“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家訓。馬英九告訴爺爺,自己把他的叮囑印在了博士論文專書的扉頁上,這次前來也帶上了中英文馬氏家訓書簽,與大家分享。
“這副聯像不像父母平時對你們的規勸?”李躍龍反問記者。
記者手記
“元典”就是經典
唐能
寒冬臘月探訪湘潭此副楹聯時,佇立亭前,我憶及數年前曾閱讀一聯曰:“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世人多有推崇。
此聯為何人所撰?雖有多種說法,但與馬立安所留“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一聯比照,對聯文字表述雖有不同,但其意思就都為勸喻后世及子弟,要讀書,多行善。
“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間的‘元典精神’?!崩钴S龍的解讀一語中的。所謂“元典”就是源頭的源頭,經典的經典。如民間的“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宋朝第三個皇帝趙恒《勸學詩》中的“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歷朝歷代不勝枚舉,多為世人所耳熟能詳,也就是這些最直觀、最樸素的詩句、諺語、格言、家訓,維系著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譜系。
我不禁感嘆,“殊途同歸”原來就是如此這般,不論時光如何流轉,云煙過眼之后,“元典”一直都鑲嵌在我們的骨子里。
點評嘉賓:李躍龍
李躍龍,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一級巡視員。曾任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第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學術兼職有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專家咨詢委員等。長期從事湖湘文化、洞庭湖研究,出版有《洞庭湖志》《洞庭湖的演變開發和治理簡史》《洞庭湖區文化研究》《湖湘文化經典百句》《西夏王國與東方金字塔》等多部著作,撰寫有《重識母親湖》系列文章。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周紅泉 朱玉文 王華玉 朱曉華
撰文/唐能
攝影攝像/李健
剪輯/戴鉞
設計/李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