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笛
從高空俯瞰湖南,是什么模樣?
央視大型紀錄片《航拍中國》鏡頭里的湖南:四水奔流、洞庭舒展,河流生態廊道、濕地公園群,組成了流動的風景線;昔日礦山遍地砂石、寸草不生,如今綠意盈盈;岳陽“江豚灣”,水中“大熊貓”江豚結伴而行……
美麗湖南新畫卷,“一筆一畫”皆來之不易。
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模式,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后遺癥”。
近幾年,湖南錨定天藍、地綠、水凈的奮斗目標,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不斷完善財政投入機制,促生態項目“落地開花”;切實發揮財政“指揮棒”作用,促綠色轉型跑出“加速度”;持續提升財政資金效能,促人居環境提質升級,厚植高質量發展“綠”底色,為美麗湖南“瀟湘畫卷”增綠添彩。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
山水工程支持生態修復治理
冬季的東洞庭湖,北半球數十萬只候鳥如約而至,湖中洲灘鳥鳴喧鬧。岸邊,保護站工作人員巡邏的身影與迎風搖曳的蘆葦,為候鳥們營造安心的“暖巢”。
不僅東洞庭,還有南洞庭、西洞庭,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大湖美景。整個湖區,“人、水、魚、鳥”進入生命共同體的良性循環。
梅溪湖城市島。 (資料圖片)
“湖區生態的顯著變化,山水工程功不可沒?!笔∪舜蟠?、汨羅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王安華稱,在省財政支持下,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冬季到洞庭來看鳥”成為旅游新名片。
自2018年以來,省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先后開展“十三五”“十四五”兩輪山水工程(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1+N”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資金支持合力,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探索生態治理的“綠色樣板”。
——多渠道籌資,確保工程實施“有底氣”。
山水工程投資規模較大,兩批工程累計項目投資總規模達到149.66億元。面對疫情影響下基層財政壓力增大的困難,省財政多渠道籌措資金。向上,爭取到中央山水工程相關專項資金40億元,有效緩解資金壓力;向下,科學制定績效評價體系,激發市縣自主籌措配套資金77.2億元。省級層面,按照“職責不變、渠道不亂、資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則,將分布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等各行業部門的治理職責統一整合到山水工程中,一體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統籌資金26.88億元,徹底改變分散投入、各自為戰的工作格局。在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效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5.58億元。
東方白鸛與白琵鷺群。姚毅 攝
素有“洞庭之心”之稱的大通湖,曾經深受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影響,湖體水質變差。現在,當地農民推廣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水草,養起了螃蟹、小龍蝦,有效吸收湖中的氮磷有機物,水質從劣V類轉變為IV類。大通湖水清岸綠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家住大通湖區河壩鎮的村民邵史浩,如今逢人就推介他養的“水黃金”。原來,他承包的30畝水塘改種水草后,一年畝均收益突破1萬元,比以前養魚的收入高出兩倍還多。
——全過程監管,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做實監督監管是實現財政資金對山水工程“精準滴灌”的重要抓手,既要“頂層設計”,也要“執行護航”。
省財政廳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山水工程項目管理、資金全過程監管等一系列制度,貫穿項目組織實施、落地推進、資金監管、績效考核、監督檢查“全生命周期”,并通過常態化調度和現場核查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對關鍵環節的管控與預警。其中,部署實施的“天—空—地—網”綜合監測監管項目,已實現了全要素全天候動態感知、全鏈條全類型集成整合、全方位全領域智慧管理,一旦發現項目區域問題,便及時督促項目單位規范管理,真正做到“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
在財政部門的支持下,山水工程卓見成效,西洞庭湖、大通湖生態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省財政還積極引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探索“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文旅休閑+科普宣教”等多種修復模式,助力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發揮財政“指揮棒”作用——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近年來,省財政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發揮財政“指揮棒”作用,讓資金、政策“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雙向發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跑出“財政加速度”。
——助力轉型升級,筑牢綠色發展防線。
湖南省花垣縣、重慶市秀山縣、貴州省松桃縣是我國錳礦儲藏量最為集中的地區,這里曾被稱為“錳三角”,錳產業曾是這片區域重要的經濟支柱。
但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因無序開采和粗放型生產加工方式,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山體植被荒蕪、地表石漠化,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
針對生態破壞突出問題,湖南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堅決不要“毀綠的GDP”。
省財政牽頭制定方案,支持推進礦業企業關閉退出。2023年,統籌安排4.36億元,全力推進花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全縣20座歷史錳渣庫除了保留3座以外,其余17座已經全部完成閉庫治理。昔日灰暗的礦區,重現碧水藍天?;ㄔh在已關閉的尾礦庫及礦坪空地上,種植蠶桑 8000余畝,礦區崛起替代產業。
冷水江市錫礦山滿目綠意。(資料圖片)
與花垣縣相似,“百年銻都”冷水江的龍頭企業錫礦山閃星銻業公司,通過創新和整治提高,形成集采選、冶煉、科研和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獲得財政資金獎補。
與此同時,省財政還出臺《支持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產業鏈強鏈的若干政策措施》,對政策力度大、產業發展好、稅收增長快的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產業重點縣予以獎勵。
——加大政策引導,樹起綠色“風向標”。
省財政出臺《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五項政策措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此舉力度之大,從一組數據中可窺一二:2023年,省財政安排2.54億元,用于兌現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獎補;安排1億元,支持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完善補償機制,不讓保護生態者“吃虧”。
2023年,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縱向補償制度,加大生態安全重點地區保護力度;健全橫向補償機制,促進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利益共享。
2023年1月,在全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進會上,湘、鄂兩省成功簽訂長江干流(鄂湘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兩省人民政府每年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補償資金,完善補償核算方法,為全國流域補償機制建設創造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事實上,2018年以來,我省已先后與重慶市、江西省簽訂了酉水、淥水兩輪流域橫向補償協議,省內14個市州、95個縣市區建立了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推動了全省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2023年,全省14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6%,居全國前列,酉水、淥水流域水質均保持在Ⅲ類及以上。
提升財政資金效能——
黑臭水體治理增強百姓幸福感
改善人居環境,污水治理是重要的一環。
隨著城市黑臭水體的逐漸消除,扮靚了城市“面子”后更要做實鄉村“里子”。
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支持下,常德市、岳陽市、益陽市成功入圍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200余條農村黑臭水體納入治理范圍。試點總投資10.55億元,其中,中央資金5億元,省級獎補1億元,市縣及社會投入4.55億元。
黑臭水體癥結復雜、治理周期長,資金投入大。湖南迎難而上,構建了“省統籌、市為主、縣落實”的三級管理模式。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組建工作專班,出臺了《湖南省農村環境整治項目管理規程》等文件,強化項目推進、資源保障、資金監管等全過程管理,形成推進治理的強大合力。
強化規劃方案引領。結合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做到方案融合、工程互補、成效疊加。例如,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周邊優先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統籌重大工程實施。正在實施的《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作為重點治理任務,預計工程總投入達上百億元,將有力推動相關治理工作。
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漢壽針對總磷超標,重點盯住城鄉居民生活污水、水產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8個領域進行專項整治,以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為突破口,采取截污、清淤、活水、生態修復,全面實施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工程。
岳陽市王家河治理后,變成碧波蕩漾、風光旖旎的景觀河。(資料圖片)
“水清了,河面干凈了,再沒有臭味了?!睗h壽縣金琮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興地說。
從長遠來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護。為保水體“長制久清”,省財政廳與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強調制度約束的前提下,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實施常態化黑臭水體監測。利用遙感影像、無人機等技術,對項目區域開展常態化監測,防止水體返黑返臭。建立效果監測評價機制,對于發現問題的項目,及時調整資金支出方向。
——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我省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央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項目推進、自籌資金到位情況,納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范圍。
——激發村民保護環境的意愿。積極組織村、街道、社區黑臭水體治理環保知識講座,推動村民自發參與到黑臭水體治理的成效保持中。
一條條臭水溝、黑水塘變成了生態渠、小公園,穩穩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昔日“臭水溝”變身“綠腰帶”,成為幸福長沙城市新地標。 (資料圖片)
家住臨澧縣四新崗鎮雙橋村的居民劉德元,自發當起了巡護員。
他介紹,堰塘建成了小公園,周邊十幾戶村民自發成立巡護小組,365天風雨無阻,每天都有人在堰塘周邊巡護。
青山常在,綠意更濃。
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坐擁“一湖四水”。建設美麗湖南,是建設美麗中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湘人民的不懈追求。
湖南財政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發揮職能作用,續寫美麗湖南財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