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四高”技能,糧食高位增產
長沙市糧食生產“四高”試驗示范區(瀏陽片)雙季稻周年畝產達1332.9公斤,較去年增長9.96%
在瀏陽市沙市鎮,農民正在駕駛農機收割水稻。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祝林燦 通訊員 劉友瓊
以“科技增糧、增產提質”為主攻點,長沙近年來啟動高標準、高技術、高產量、高品質的“四高”試驗示范區建設,梯次打造千畝核心示范片、萬畝綜合試驗區、十萬畝輻射帶動區,促進良田良制并舉、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在創新糧食生產模式、挖掘糧食生產動能上走出一條新路子。實測顯示,2023年全市“四高”千畝核心示范片平均雙季畝產達1298.52公斤,較2022年增長6.68%,實現高位增產。
瀏陽片是全市糧食生產“四高”試驗示范區的“明星片區”。近日,記者走進瀏陽市沙市鎮,5200公頃的耕地上,收割接近尾聲,金色沃野上,不少農人在田間忙碌,將秸稈打捆回收,空氣中彌漫著新鮮的稻草香;烘干倉儲區里,機器轟鳴,經過一系列工序后,光亮飽滿的大米被成袋成袋地包裝、運往市場;這樣的豐收,是農人們的勤勞和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得到的最美回報,也是“四高”經驗的最有力表達。
院士領銜 科技增糧有底氣
“跟著院士種糧,一年更比一年好,今年的早、晚稻都是大豐收,雙季稻周年畝產高達1332.9公斤!”近日,經過實測實收,“四高”試驗示范區(瀏陽片)的雙季稻測產數據新鮮出爐。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數字,沙市鎮種糧大戶鄧見加在田間激動不已,相比去年,畝產增幅達9.96%?!斑@一年在院士團隊領銜指導下,真正實現了良田、良種、良技、良法‘四良’配套,增產明顯?!?
近年來,長沙利用科研院所資源優勢,按照一個院士專家團隊聯系指導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建設一批示范基地(項目)的模式,率先發展院士農業。今年來,柏連陽院士先后13次親赴示范區現場指導,深入田間開展巡查問診;市級4個技術指導服務組與院士專家團隊密切配合,保持每周2至3次的高頻次“診田”,對示范片區經營主體實現整好田、選好種、育好秧、施好肥、防好病、全程機械化的“五好一化”關鍵技術培訓全覆蓋。
數字賦能 農田基礎大提升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們正通過對項目區農田、道路、水利設施等重新規劃建設,打造‘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目前,農業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完善,覆蓋面已達80%?!鄙呈墟傓r辦主任周亮亮表示,今年3月,在河背村開工的“四高”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約150公頃,投入近1800萬元,包括農田平整28.46公頃,新修泵站2個,防滲灌排溝渠14.8千米,整修機耕路7.9千米,大大提高了農田的抗災能力和生產水平。
要進一步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智慧農業的應用不可或缺。在沙市鎮“四高”試驗示范核心區,建設有28公頃的智慧農田區,通過設置田間氣象站、田間視頻監控、智能灌溉等設備,結合無人機、衛星數據采集和數字化農田管理平臺,實現農田的數字化和數據采集等功能,為農戶提供科學指導、智能決策,實現精準作業,逐步使農戶從經驗種植轉變為數字種植。
耕種管收 農事服務“一條龍”
“從賣糧轉為賣米,其實就是從傳統農民到現代農民的轉變,以前追求的就是種好田賣好糧,而作為現代農民,延伸產業鏈可以讓田間產生更多的效益?!睘g陽市木山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海明告訴記者?!?0后”的他被當地農戶稱為“田保姆”,返鄉創業后,致力于在當地開展水稻社會化“十代”服務,為農戶提供從育秧插秧、機耕機收、統防統治到烘干加工等全流程的幫助。
他介紹道,其合作社共流轉了120公頃土地,以雙季稻種植為主,在中洲、秧田、沙市等村與農戶簽訂300公頃的水稻育秧插秧等訂單,并在下半年完成了1600噸左右稻谷烘干任務,有效節省勞動力,助力農業生產降本增效。
“今年以來,鎮上正在積極籌備建設一個全程機械化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最大限度地服務農民?!鄙呈墟傓r辦干事李哲理介紹道,該農事服務中心預計占地4公頃,以機械化生產、社會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為運行模式,集育秧、烘干、倉儲、加工和辦公于一體,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目前,市級范圍內也正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采取“政府牽頭+專家指導+農戶參與”模式,示范區水稻種植從機耕、機插(拋)到機收,實現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同時,推進集中育秧,在試驗示范區全面實施種子包衣技術、浸種消毒催芽技術、自動化流水線播種技術、設施化育苗技術和有序機拋等。今年,長沙市新建20家工廠化育秧中心,全市落實早稻集中育秧面積74400公頃,占全市早稻面積的75.7%。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