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濕地猛洞河濕地公園。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湖南是毫無爭議的江湖大佬。從數據上看,湖南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56個,大中小水庫則有14086座。湘資沅澧四水是骨架,洞庭湖橫臥境北,這個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這里迎接長江的到來,歷史上曾經煙波浩渺八百里。
河流與湖泊都是濕地么?籠統地說,濕地是一切陸上天然水域和海岸地帶的統稱,從沿海到內陸,從高山到平原,它們無處不在。更準確一點,人們更愿意將濱水環境叫作濕地,以區分大?;蛏詈?
《詩經》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古人對濕地的印象是家門口長滿蘆葦蕩的河流,或者落滿水鳥的大湖。這兩者確實是濕地最主要的形態。
在湖南,濕地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個主要的類型??偯娣e101.972萬公頃,約占湖南省面積的1/20,共有3處國際重要濕地、5處國家重要濕地、52處省級重要濕地、78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數量名列全國第一。其中河流與湖泊占到全省濕地面積的76.5%,是湖南人生活起居用水的來源,也是億兆生靈得以憩息的生態家園。
沼澤濕地雖然占比很少,卻極為重要。大江大河的源頭往往是高山濕地(沼澤型濕地的一種),發源于藍山縣的湘江,在源頭區的高山上,有數條小溪蜿蜒而下,溪水的源頭是一片如同海綿般的花崗巖齏粉形成的濕地。這里涵養著湘江的第一滴水,并通過草甸的根部蓄積起來,慢慢匯聚成江河。
盡管高山濕地比較稀缺,但湖南卻擁有眾多的高山濕地,它們大多數分布在湘東羅霄山脈與湘南的南嶺山脈。這兩條山系,一個從北到南,一個從東到西,像兩條大拉鏈,把湘江與贛江、湘江與珠江水系分開。位于這兩條大拉鏈頂端的高山草甸孕育了眾多的濕地,它們是江河的源頭。
距離長沙150多公里的大圍山,是瀏陽河的源頭。沿著大圍山森林公園的山路蜿蜒而上,把車開到主峰1500米的地方,沿途可以看到禱泉湖、七星湖等大小不等的高山濕地。它的地質情況與湘江源類似,都是花崗巖風化后形成的齏粉,而后苔蘚開始繁衍,通過它們壯實的根部,不斷攫取泥土,并蓄積水分,最終形成一片濕潤飽滿的水澤,這一過程需要成千上萬年。
▲湖泊濕地湘江入洞庭處。圖/宋政軍
河流濕地是瀟湘意境的代名詞
沿山而下,濕地就是另一種形態了。它在山地間騰挪轉身之際,切開山脈,形成高山峽谷,由此最具湖南山水特色的河流濕地出現了。
“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巖腳下。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去過瀘溪縣的游客現在依然能夠看到沈從文在1934年回鳳凰老家后寫在《湘行散記》上的美景,它其實是沅水中游一段較為出名的河流濕地。
沅水的美在沈從文的文字中已經有目共睹,其實湘資沅澧四水在上游地區都發育了自己的曲流,它們是湖南省濕地公園重要的組成部分,78個湖南省級及以上的濕地公園中,河流濕地占到絕大部分。它們是幽靜的“瀟湘”意蘊的代名詞。
我有一次去渠水,沅江的支流。渠水流過通道縣、會同縣在洪江市托口鎮匯入沅江。那優美的曲線映入眼簾,水光搖曳之中,物我早已兩忘。岸上群山相夾,一江碧水送來,我乘著一個漁劃子,慢悠悠地劃進河心,心早融入那時空之中去了。
渠江般的幽美,湖南還有很多。沅江進入溆浦縣,有一段叫思蒙國家濕地公園,兩岸都是丹霞紅山,配一江碧水,每逢晚霞低照,天地一色,映襯在沅江中,有無限的柔情想要傾吐。
湘江就不同了。在湘江的支流耒水上游,深入郴州一段稱便江,兩岸是丹霞峰林,矮如土丘,一座挨著一座,排闥而來,抵近水面時則顯得高俊挺拔。坐船穿行其間,一會抬頭看看石壁,一會低頭望望竹林,兩岸有摩崖石刻,有韓愈、柳宗元的題字,可以尋古探幽。
資江與澧水則有高山峽谷的危絕。資江穿過雪峰山,地質極為復雜,險灘、峽谷林立,由此鍛造出寶慶佬敢打敢拼的性格。而澧水被稱為湖南的“雅魯藏布江”,它流經張家界巖溶臺地,洞府、崖壁發育眾多,這一段濕地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如澧水源頭區域的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張家界境內的大鯢保護區,都得益于澧水山高水遠的地理環境。
當峽谷遇到大壩,就會迸發出更加美麗的傳奇。湖南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數量全國第一,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高峽出平湖的庫區。
▲人工濕地東江湖。圖/肖志忠
東江湖、酒仙湖、水府廟、雪峰湖這些聽起來美輪美奐的名字,其實并不是自然湖,而是一座座超大型水庫。湘資沅澧四水在上游忙著切割峽谷的時候,人們在山脈聚合處修建了大壩以營建能夠蓄水的水庫。這些水庫一般是大型城市的飲用水來源,例如靠近長沙的株樹橋水庫。也有一些是灌溉工程或用來發電,它們都算人工濕地。
最出名的要數東江湖。依靠庫區的積溫效應而出現的晨霧,成為近些年湖南標志性景點,尤其在秋季,秋高氣爽,清晨的小東江橫鎖著一層輕霧薄紗,水波蕩漾之際如夢似幻,仿佛來到了仙境。
▲沼澤濕地湘江源韭菜嶺高山濕地。圖/記者錢燁
湖泊濕地最具人間煙火氣
與高冷的高山濕地或峽谷水庫相比,湖泊濕地則有濃厚的人間煙火氣,它們是生命的綠洲。
每年冬天,都有數十萬只水鳥在洞庭湖越冬,有些候鳥跋涉上萬公里,風餐露宿,只為洞庭湖枯水期后露出灘頭的嫩草芽。
候鳥的遷徙是個謎,每年按照固定路線、固定時間點,大多數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經停途中濕地作為加油站,然后飛到長江中游的濕地網作為棲息地。湖水季節性漲落,洞庭湖夏季是海,冬天則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這是隨著地球公轉產生的四季變化中最差異化的生態變遷奇觀,而隨著這一步伐一起行動的還有億兆生靈。
麋鹿、江豚、水麂還有數不清洄游的魚類,百草枯榮,這里每天都在上演滄海變桑田般的變遷,充滿生命的奇跡。
洞庭湖不僅是水鳥、魚類的家園,也是湖南人最早開墾稻田的地方。洞庭湖西的澧陽平原相繼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水稻田,最早的城池,最早的祭祀臺……
時至今日,“湖南熟,天下足”也主要指環洞庭湖一帶的濱湖平原,這里生產大米、螃蟹、小龍蝦、中華鱉以及四大家魚,湖南人飲食豐盛少不了洞庭湖平原的助力。
濕地早已與人類休戚與共。在偏遠的湘西,由于河流彎曲而發展出的碼頭,曾是湖南溝通世界的窗臺。沈從文就是從鳳凰這樣一個水邊的小窗臺走上中國文學的大舞臺的。
這些碼頭與水親密,被水熏染,人的性格也如水般純真、清冽。這也是金庸總喜歡把小說里最好的人都寫成湖南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這些年,隨著人們濕地保護意識的加強,日漸碎片化的濕地逐漸恢復生機。在陽光下,它們千姿百態,在夜色下,它們百轉千回。年復一年,它們在蓄力、生長、喘息,它們是水與陸地碰撞創作出的地貌傳奇,是四季畫下的一幅幅青綠。我們希望它們能夠一直生機勃勃、充滿力量,將自然之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永遠傳遞下去。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