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鄭德宏、鄭艷瓊長期深入瑤寨,開展田野調查,整理和出版多部瑤文化研究著作——
父女合力傳承瑤文化
鄭艷瓊(左一)與湘江鄉桐沖口村村民一道制作旅游產品。(資料照片)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蔣思學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山青蔥、水靈秀,長鼓響、瑤歌歡……
10月6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桐沖口村,湘江鄉政府四級調研員鄭艷瓊,組織村民加緊排練原生態瑤族歌舞,迎接10月28日在桐沖口村舉辦的千年瑤寨尋根之旅暨瑤族盤王節。
桐沖口村是永州市非遺示范村、國家3A級景區。村莊的發展,鄭艷瓊和她的父親鄭德宏功不可沒。
鄭德宏,1930年出生在桐沖口村,2022年12月去世。鄭德宏、鄭艷瓊父女長年開展田野調查,整理、出版《盤王大歌》《瑤人經書》等多部瑤族文化研究著作,指導鄉親們傳承《盤王大歌》、瑤族長鼓舞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傳播瑤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扎根大瑤山,癡情研究瑤文化
茫茫大山,是瑤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的樂土,蘊藏著神秘豐富的瑤文化。
過去,瑤文化基本通過口口相傳,或是以漢字記瑤音的方式記載。
1951年,讀過初中的鄭德宏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1958年,縣里選送他參加國家民委在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開辦的兩年制瑤族語文培訓班脫產學習,系統學習國際音標和語法。
畢業時,學業優異的鄭德宏接到不少單位的邀請。他表示,古老的大瑤山是歷經滄桑的母親,他要回去傳承瑤文化。
瑤文化,在崇山峻嶺間,在瑤族同胞的歌聲和舞蹈中,在他們辛勤的勞作里,在人們迎接豐收的喜悅里……
1960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鄭德宏長年在湘粵桂的大小瑤寨奔走,收集整理了300多萬字的瑤文化資料。
1985年,55歲的鄭德宏開始“盤王大歌”的田野調查。
1987年,他出版53萬字的被譽為瑤族荷馬史詩的《盤王大歌》。
1999年,鄭德宏罹患肺癌,肺部被切除三分之一,后來又做了4次手術,但他筆耕不輟,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編寫《盤王祭祀禮儀研究》《江華瑤族歌舞集》等瑤文化研究書籍20冊。
鄭德宏是女兒鄭艷瓊研究瑤文化的領路人。
1990年,鄭艷瓊參加工作,鄭德宏送給她一套《盤王大歌》,要求她讀懂弄通。
一開始,鄭艷瓊不能理解書中的典故、傳說等,她向父親請教,反復琢磨,花了兩年多時間,才理解了這部比較全面反映瑤族歷史變遷、民族特性、風俗習慣的著作。
鄭德宏又向女兒推薦多部瑤文化著作,還教她學習、掌握國際音標。
2006年起,鄭德宏帶著女兒,深入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北,以及本省郴州、株洲、衡陽等地開展田野調查。
他們收集到的手抄本,大多數殘破不堪,字跡模糊,沒有標點符號,有的還有作者個人創造的異體字。他們虛心請教,直到弄懂。
深入了解原生態瑤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身參與當地的奏鐺、抖篩、安龍、婚禮、坐歌堂等文化活動。鄭德宏鼓勵女兒向瑤族民間師公(篩翁)、藝人拜師。
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瑤族師公傳承一直“傳男不傳女”,鄭艷瓊拜師的請求屢次被拒。她不氣餒,多次登門。終于,鄭艷瓊經歷上刀山、下火海、睡棘床等程序,拜師成功,通過參與當地的節慶、祭祀等文化活動,掌握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奏鐺,也叫還盤王愿,是瑤族祭祀祖先、祈求豐收、慶祝豐收、娛神娛人的多功能多載體的文化活動;抖篩,也叫“度戒”,“度”即傳授應遵行的法則,“戒”即教育限制約束人的條規。這些都是瑤族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鄭德宏父女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資興市團結瑤族鄉80多歲的民間師公、藝人盤貢興,住在大山頂,車只能開到半山腰。
父女倆多次前去請教,感動了盤貢興,不但請他們參加當地的祭祀、婚嫁等民俗活動,還帶著30多名弟子來到江華,表演7天7晚的“奏鐺”,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2011年,鄭德宏、鄭艷瓊得知江華大圩鎮原兩岔河鄉峻山村的民間師公能表演原生態的“奏鐺”,他們冒著雨雪前往探訪。
山高路陡,路面泥濘,鄭德宏、鄭艷瓊等駕駛打滑的車,艱難前行。
當他們走進村莊,村民異常感動,30多名瑤族同胞紛紛放下手頭的活計,熱情表演起來。鄭艷瓊通宵達旦全程拍攝。
鄭德宏、鄭艷瓊向江華瑤族自治縣政府建議,把民間原生態“奏鐺”列入每年縣里盤王節的固定表演節目,得到縣里首肯,相關民間藝人由此有了展示的舞臺。
2008年,藍山縣匯源瑤族鄉湘藍村舉行瑤族度戒活動,鄭德宏、鄭艷瓊在村里臨時搭建的簡易屋棚住了半個多月,認真向當地瑤族同胞請教,全面了解了度戒的由來、意義。
鄭艷瓊還遠赴美國,與美國瑤族協會交流瑤文化。鄭艷瓊個人或與他人合著《湖南瑤族抖篩田野調查》《湖南瑤族奏鐺田野調查》等7部研究瑤文化著作。
歷時六載,編著《瑤語勉話詞典》
瑤族的支系較多,在江華分布著自稱“勉”的過山瑤和自稱“爺賀尼”的平地瑤。自稱“勉”的過山瑤,其瑤語也稱勉語。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征,隨著時代發展、文化融合,民族語言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幾鍥]有文字,用漢字記載瑤族的文化習俗、發音,無法直觀、準確地表達其中的含義。把瑤族的語言、語法編成詞典,用國家推行的拼音瑤文和國際音標記錄,這樣能準確地表達瑤語的發音和含義,對保留和傳承瑤族語言有重要的意義?!编嵠G瓊對記者說,2016年,她和父親開始編著《瑤語勉話詞典》,希望讓勉語與漢語互通互譯。
說者易,行卻難。父女倆先后用了6年時間。
勉語詞匯豐富,語法與漢語不同,聲調復雜而多變,同一個詞語,其對話語言、歌謠、宗教語發音又不同,在不同的語句中聲調還有變化。按聲母分類來收集整理以便檢索,這是一項考驗人的耐心和毅力的艱辛工作。
當時,鄭艷瓊在桐沖口村扶貧,父親也來到村里,他們利用休息時間開展編撰。父親說一句勉語,她用國際音標記下;或是她說一句勉語,父親記下來……記錄的詞匯越來越多。
出現重錄、漏錄是常事,父女倆不厭其煩地反復核對。然后,在記錄勉語的國際音標后面,用漢字解釋其含義。
2019年,云南瑤學專家盤金祥看過他們的初稿,建議在國際音標的前面加上拼音瑤文,讓不懂國際音標的讀者也能使用這部詞典。
鄭德宏、鄭艷瓊采納了建議,3人合力完善編撰工作。2022年,《瑤語勉話詞典》出版發行,共收錄瑤語勉話詞匯17952條,并附有當地的瑤族諺語、歇后語等。
編撰詞典耗盡了鄭德宏的心血,他在詞典出版不久后去世。
把精彩作品寫在家鄉土地上
夜幕降臨,桐沖口村大紅燈籠隨風搖曳,瑤家“十八釀”飄香。
村頭的夷勉堂廣場燃起熊熊篝火,即將上演一場歡快的瑤族歌舞盛宴。
過去,桐沖口村是一個偏僻閉塞的貧困村,全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如今,桐沖口村是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13年,鄭德宏、鄭艷瓊帶著他們編撰的《盤王大歌》《江華瑤族歌舞集》回到桐沖口村,動員村民組建瑤族“尤棉”(瑤語的意思即瑤人)歌舞隊,傳承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旅游。
隊員們無統一的服裝,沒有樂器。鄭德宏、鄭艷瓊自掏腰包給大家添置服裝、樂器,只要有演出機會,就帶領大家參加。
2015年4月,湖南廣播電視臺進駐桐沖口村扶貧。這年5月,桐沖口村所在的湘江鄉向縣委建議,讓時任縣民族文旅廣體局紀檢組長的鄭艷瓊,回村協助扶貧工作。
是按部就班上下班,還是迎接挑戰,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鄭艷瓊選擇了后者。她說,要把最精彩的作品寫在家鄉的土地上。
2015年10月,鄭艷瓊向縣委遞交辭去單位紀檢組長的申請,回到桐沖口村。
桐沖口村先后建成瑤族文化風雨長廊、夷勉堂文化活動廣場、游客接待服務中心等,修建漂流碼頭、濱江風光帶等景觀,創建《盤王大歌》、瑤族長鼓舞傳承基地和非遺展示館。
工作隊決定對桐沖岔、苦竹源等村民小組的30戶貧困戶易地搬遷,統一建造吊腳樓,打造景觀,發展餐飲和民宿。
然而,有10戶貧困戶拿不出每戶3萬元的建房自籌資金,鄭艷瓊二話不說,與丈夫一道,拿出家里30萬元積蓄墊資。
鄉村旅游日益興旺,村民除了服務游客有收入,還養殖藏香豬、黑豚,種植山楂、火龍果等,桐沖口村在2017年底整村脫貧出列。
2018年初,湖南廣播電視臺駐桐沖口村幫扶工作隊撤隊,鄭艷瓊卻留了下來,帶領村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鄭艷瓊與村支兩委商量成立旅游公司??纱迕駝偯撠?,手上沒有多少余錢。鄭艷瓊說服丈夫,以兩人的工資作擔保,向銀行貸款50萬元,還向鄭艷瓊的姐姐借了10萬元,作為村旅游公司的啟動資金。
2018年2月,桐沖口村千年瑤寨旅游服務管理中心運營,公司主動讓利于村民,雙方按3∶7的比例分紅。
2018年,桐沖口村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團體近百個,共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余萬元。
今年,鄭艷瓊與村民們抓住旅游全面復蘇的大好時機,精心組織正月十五鬧元宵、情暖三月·相約瑤寨、健康“五月五”瑤族醫藥暨叩瘟節等活動,游客慕名前來。
他們還根據在當地流傳數百年的勉哥、鄭三妹的愛情故事,創作排練大型實景歌舞劇《千年瑤寨·萬年愛戀》。
8月19日,七夕節。村民以穿村而過的瑤人河及河兩岸為舞臺,以大山為背景,首演《千年瑤寨·萬年愛戀》大型實景歌舞劇,現場觀眾1000多人,線上觀看的人數達12萬人。
今年1至9月,桐沖口村接待游客17萬人次,同比上年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