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鄧正可 廖慧文 通訊員 王梓赫
7月12日至13日,“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以入伏的熱情迎來了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各路媒體精英云集于此,用一個個火花四濺的先鋒觀點、一個個刷屏的新聞“爆款”、 一組組翔實的權威數據、一項項引領變革的前沿技術創造了比氣溫更滾燙的熱度。
融合十年,篤行致遠。如今的新型主流媒體該用怎樣的姿態連接受眾,用怎樣的話語講述中國故事,未來要往何處眺望?
短短兩天,開幕式暨主論壇,內容創新論壇、國際傳播論壇、社會責任論壇、技術應用論壇、“媒體+”論壇和省級融媒創新論壇6場論壇平行;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強‘四力’促深融”專題培訓班、“馬欄山時間”文創活動等4場主題活動并進。大會啟動了新媒體工作室優秀案例征集,成立“省級融媒協作圈”,發出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者“馬欄山倡議”……
內容,與用戶的“雙向奔赴”
十年來,從簡單“相加”走向深度“相融”,媒體融合邁入全面發力、構建體系的新階段,拼速度還是拼深度,最終還是拼內容。
在內容創新論壇上,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提出做“四有”新媒體。第一就是要“有料”,堅持內容為王。在“強‘四力’促深融”專題培訓班上,人民日報社交媒體運營室主編、高級編輯徐丹表示,新媒體真正“新”的地方是與用戶關系的重構,關鍵在于內容能否與用戶的痛點、淚點、笑點等需求“雙向奔赴”。
內容創新論壇上,一批優質新媒體產品讓人眼前一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播說聯播》《聯播+》等欄目輕量化、接地氣。一批新媒體工作室優秀案例,不斷激發主流媒體的內容創新和傳播活力,釋放融媒發展的新動能。
新華社“張揚工作室”直觀、感性地展示人物、講述故事,成為“爆款制造機”。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李俊說,內容創新要“在場”,要還原感性地在場;內容創新要“在線”,要感同身受地“在線”;內容創新要“在理”,要一語道破地在理。簡短的“金句”,激起了一片掌聲。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百新說,全媒體時代,優質內容依然是輿論場中的“硬通貨”,解鎖流量密碼的“金鑰匙”,群眾喜聞樂見的“營養餐”。新聞工作者要樹立崇高職業理想,靠新聞的內涵吸引人、靠思想的力量感染人,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鎮版”“刷屏”之作。
“內容始終是最有價值的投資?!蹦戏綀髽I傳媒集團編委、南方+傳媒中心總編輯曹斯強調:“復制粘貼輕而易舉,真知灼見愈加稀缺”。南方讀+已推出700篇廣東縱深觀察文章,近2億流量讓海量受眾感受真實、奮進的廣東。
“2022年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電影、網絡紀錄片上線數量均呈精簡收縮態勢,其中網絡電影上線數量僅為2018年的25%,但質量有大幅躍升,精品供給已成行業共識。” “馬欄山時間”文創活動上,引導視頻文創產業發展的 “馬欄山指數”發布,直指優秀視聽內容數量成為拉動該指標上揚的重要力量。
可見,媒體與用戶“雙向奔赴”,主流才能成為“頂流”。
傳播,走向世界的星辰大海
十年深融,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不斷涌現,從“融合”到“破圈”,帶著美美與共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走向世界。
“鼓勵支持總臺‘網紅’記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臺發聲?!? 在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胡勁軍介紹,這是總臺認真總結《領航》國際版專題片成功經驗,以網絡為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國智慧、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做法。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在主論壇上透露,目前,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打造的《乘風破浪》等多部作品發行海外,最新一季《中餐廳》即將與匈牙利國家電視臺同步上線播出,向世界講述中國美食文化。
站在世界的“朋友圈”,作為大國媒體,應該聊些什么?
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王浩認為,要立足于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精準畫像”,做好謀劃設計,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書記、總裁尚博英說,國際傳播就像“朋友聚會”,要多談具體的人和事,談談大家的興趣愛好,也能讓人更有親近感,有助于傳遞中國主張。
7月4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汪文斌在facebook轉發了由湖南國際傳播中心、湖南日報社聯合出品的新聞紀錄片《袁隆平老師,我們來遲了》,該片獨家報道了馬達加斯加的朋友帶著產自非洲的雜交水稻米來長沙祭奠袁老的故事,全網累計閱讀量突破1億次。湖南日報用一場溫暖的“探親”記錄,將湖南故事、中國形象帶給世界。
在大會首設的省級融媒創新論壇上,湖南日報社黨組副書記、總編輯、總經理鄒繼紅還展示了《出海記·走進非洲》的視頻片段。3批記者,奔赴6個非洲國家,跨越萬里山河,推出的《出海記·走進非洲》大型融媒體報道,全網閱讀量突破10億次,實現了真正的傳播“出海”。
在國際傳播論壇上,貴州日報國際傳播中心副主任閔捷則手持一疊厚厚的“國際傳播”手信,分享貴州對外交往的“秘訣”。這兩套結合貴州各個節氣的美景制作而成的雙語明信片和“碳票”,從竹林、茶園、林業、海洋、農業五個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技術,張開飛越高山的雙翼
由從零起步到做產品、建平臺,再到全面發力、構建體系……新媒體的故事是從新技術開始的。
在2023“智慧促深融”新媒體技術展上,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流媒體、科技企業以及視頻文創園區等媒體“技術咖”齊齊炫了一把好“技”,讓觀展者玩得不亦樂乎——手機掃碼、現場采集頭像,就能立刻“穿越”到古畫中,與肩披蓑衣的陶淵明來一場“古今對話”。
百度AIGC新產品“文心一言”“文心一格”展現出人工智能多功能、個性化、便捷快速的內容生產方式;像航科技研發的無介質全息成像技術虛實交融、實時生產,為超大規模內容制播帶來無限想象空間;新華智云等智媒企業研發的前沿技術,則打造出可互動、可體驗的大型數字文旅融合產品。
在技術應用論壇上,央視網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趙磊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了數字人:“面對元宇宙的興起,數字人是進入元宇宙的入口,也是AIGC技術最佳的應用場景。”
然而,不斷縮短的新聞報道生產周期和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也讓媒體人產生隱憂。比如,橫空出世的ChatGPT,會搶走媒體人的飯碗嗎?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認為,媒體從業者應當消除“技術恐懼癥”。消除的前提是學習,從業者不僅要打磨新聞采編功底,保持對新聞線索的敏銳捕捉、對社會現象深刻的思考,還要不斷追趕、學習新技術,讓新技術成為助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好幫手。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則提醒,人工智能為新聞傳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知識盲區、數據失真、產品侵權、輿論操控等諸多新挑戰?!耙床鞚撛诘娘L險與挑戰,循序漸進地將人工智能新技術融入現實應用?!?
技術發展風起云涌,但“內容為王”依然是不變的黃金法則。只有穿透人心的技術才會煥發時代光彩,彰顯人性溫度。不少與會代表說,主流媒體應該有信心,用好內容加上好技術,打開內容創新的廣闊空間。
融合十年,篤行致遠。處在時代浪潮中的媒體人,將繼續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