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向華 黃利飛
春和景明,在岳陽華龍碼頭,駐足岸邊,眼前一碧萬頃,氣象萬千。5年前,正是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倳浀闹甘?,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吹進了三湘大地,拉開了湖南省全面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序幕。
為了落實總書記的囑托,在國家部委關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自然資源廳切實履行“兩統一”職責,堅持規劃引領,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十四五”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印發《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構建全省生態修復工作的一盤棋和路線圖。會同財政、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和市縣,推動構建了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聯動機制,統籌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部署生態修復“天-空-地-網”監測監管平臺,開展全生命周期監測監管,確保生態修復成效。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科普休閑+文化傳承”等生態價值實現模式,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翻開今日湖南生態新畫卷,錦繡瀟湘,飽含浪漫、驚喜與詩意。
攻堅療愈礦山疤
▲常德市鼎城區石煤礦區6號坑治理修復前后對比。
如果在長江湖南段南岸高空眺望,你會發現湖南境內如今到處岸芷汀蘭,花紅柳綠。然而在幾年前,由于長期亂采濫挖礦產資源,這里的歷史遺留礦山滿目瘡痍。
在長沙,湘江新區新生水泥廠有50年的采礦歷史,留下一個坑深超100米,南北跨度440米,東西跨度350米的巨型礦坑,如同一個巨大傷疤,周遭土地也有所損毀。
在長江湖南段沿岸,大大小小的砂石土礦亂挖濫采,千瘡百孔;在婁底,作為“世界銻都”的冷水江市錫礦山,開采史長達124年,因礦而興,卻也因此陰霾漫天,草木不生;在常德,石板灘石煤礦區有害氣體和煙塵侵蝕,水體污染嚴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礦區廢渣遍地、土地荒蕪、山體崩塌、水源污染,地質災害頻發,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威脅。
礦山不治,生態修復無從談起;頑疾沉疴,需刮骨療傷。
如何治?省自然資源廳扛責上肩,從摸清底數入手,著力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2021年下半年,省自然資源廳深層開啟核查,全面掌握全省歷史遺留礦山的空間分布和位置、損毀土地面積及權屬、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等。在此基礎上編制印發《湖南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2022-2025年)》,明確全省5個重點修復區13項重點工程,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70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需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長沙市湘江新區擯棄了常規的填埋處理方式,綜合運用科學手段和建筑藝術,巧妙利用巨型礦坑的地勢,建設懸浮于深坑之上的歡樂雪域和歡樂水寨兩大樂園。城市廢棄礦坑華麗轉身,變成了世界矚目的“歡樂奇跡”,游客們流連忘返的“玩樂天堂”。
生態修復的底色是綠色,給礦區重新穿上“綠衣裳”是療愈礦山傷疤的“特效藥”。2018年,我省成功申報“十三五”期間第三輪山水工程,推動實施永州市零陵錳礦區、郴州市臨武縣三十六灣多金屬礦區、衡陽市常寧水口山鉛鋅煤礦區、湘潭市譚家山煤礦區、婁底市冷水江銻煤礦區生態修復,修復耕地759公頃,林地1386公頃,草地527公頃,為昔日光禿荒蕪的五大礦區披上了綠裝。
曾經廢渣滿山、污水橫流的“世界銻都”錫礦山披綠著紅,化身為市民周末最佳休閑去所。冷水江銻煤礦區生態保護修復模式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期間發布。
2019年5月至2020年底,我省修復了省域內長江干流和湘江兩岸10公里范圍內545座廢棄露天礦山、1911公頃土地,原本礦疤遍地的長江干流和湘江沿岸,變得郁郁蔥蔥,綠意盎然。
昔日飽受有害氣體、煙塵和廢渣污水侵蝕的鼎城區石板灘礦區,已被大片的花草樹木覆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022年,湖南還成功申報了湖南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區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湘桂巖溶地資江沅江上游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獲得中央資金23億元,是全國成功申報兩大專項的三個省份之一。通過實施這兩項重大工程,2024年底前將完成279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董振亞介紹,為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走深走實,我省全面開展常態化督導,對修復難度大的礦山逐一把脈問診。同時構建了新型監測監管體系,對重大生態修復項目開展全生命周期監管,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生態環境“全要素”監測,監測范圍“全區域”覆蓋。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湖南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讓歷史遺留礦山生態問題成為“歷史”的決心,在三湘大地嘹亮回響。
守得青山見月明
▲津市水系連通雙河口修復前后對比。
作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在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批復前,區域范圍內涉及14個自然保護地,存在交叉重疊、多頭管理和生態系統保護欠完整等問題。南山國家公園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加大對公園內水域、濕地、林地、草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保護力度,通過產業退出、生態修復、移民搬遷等舉措,自然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91%提升至92.7%,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8%以上。各類珍稀動物“慕名”前來安家落戶,成為這里的永久“居民”。2019年8月,南山國家公園內首次拍攝到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2020年12月,又拍到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
2022年,一曲《早安隆回》唱響中國。然而,在多年以前,如果來到邵陽市隆回縣,一大早跟你道“早安”的,可能是漫漫石山。隆回北部大多為花崗巖山地,南部以石灰巖丘陵崗地為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寸草不生。近年來,隆回縣以石漠化治理為突破口,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讓石山披上了綠裝。隆回縣凈增森林覆蓋率5.37%,形成了一條長50公里、面積20余萬畝的大規模綠色林帶,基本控制了30萬畝石山的水土流失。昔日怪石嶙峋的“火焰山”變成了綠樹滿坡的“花果山”。
在婁底市,有一座山叫花山嶺?;ㄉ綆X表層盡是石灰巖,土層瘠薄,是典型的難造林地。名為“花山”,實則不僅無花,連草木也很難生長。為了改變花山嶺現狀,漣源市探索造林綠化新機制、新模式,將花山嶺列入省級生態廊道重點治理區域,采取多種鄉土樹種混交造林、營養杯大苗造林等技術方法,將從前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綠色海洋”,讓荒山嶺變成了真正的花山嶺。
守得青山見月明,青山常在,方能碧水長流。
水清河暢繪美景
2022年7月27日,省政府召開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協調推進會,省委、省政府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圭塘河畔,楊柳拂堤、游客如織。由南向北貫穿長沙東南部的圭塘河,跨越鄉村、蕩滌城區,一路馳騁28.3公里。今日,汩汩流動的圭塘河,涓流秀美,乃是歷劫而歸。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圭塘河利用與保護失衡,污水直排、雨污合流、侵占河道等現象頻繁,水體黑臭、生態退化等問題凸顯。曾幾何時,這條河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臭水溝”,多處水質呈現劣V 類。
痛定思痛,一場“大治理”在圭塘河展開。雨花區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統籌”,以井塘海綿公園建設為重點,深化“6+”模式,即系統治理+精準治污、多部協同+一龍統籌、政府河長+民間河長、生態整治+產業融合、創新思路+前沿技術、平臺融資+市場運作,更新治河理念,統籌推進圭塘河流域系統治理。圭塘河華麗蝶變,讓人們從這里看到了詩和遠方。
湖南加大力度治水、截污、減排,重錘敲響鼓。
在岳陽縣和常德津市,針對河湖塘渠淤積、堤壩岸坡損毀、局部水質惡化等問題,多措并舉打通水系連通“主動脈”,疏通湖網“腸梗阻”,大幅改善生態環境和防洪排澇能力,扎實推進水系連通、水美鄉村和幸福城市建設,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港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的美麗河湖新格局。
經過全省不懈努力,2022年,湖南地表水147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居全國前列。長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資沅澧干流斷面已連續三年全部達到Ⅱ類水質。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這是對三湘大地山、林、田、湖、草最好的滋養。
濕地修復添生機
圭塘河河道修復前后對比。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當人們把目光投向湘江、洞庭湖區的濕地,便能深切感受這一真諦。
春日的西洞庭湖,水鳥翔集,蘆葦青青,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圖展現在人們面前。
以往,人們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生存方式解決生計,濕地內圍網養殖、過度捕撈、楊樹種植等人為活動十分頻繁。濕地冬季缺水嚴重,生態功能逐漸退化。
為解決區域內水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突出問題,常德市將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岸線、洲灘及緩沖區、實驗區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區域內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濕地修復了,西洞庭湖實現從傷痕累累到水碧草青、岸芷汀蘭、候鳥歸巢的轉變。現已記錄到維管束植物424 種、鳥類226 種、魚類112 種、底棲動物65 種、兩棲動物13 種、爬行動物20 種、哺乳動物26 種,是我國淡水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和長江流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
常德市安鄉縣將珊珀湖列入“一號工程”,通過全面禁投、截污清淤、補水凈水等措施,治理水體嚴重污染,湖底淤泥堆積,水生生物銳減等問題,湖泊自凈功能不斷提升,水體水質持續好轉,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新增國家Ⅱ級保護鳥類4 種,國家“三有”保護鳥類13 種。生態漁業健康發展,被評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岳陽市屈原管理區積極建設鳥類友好型農田,引來數以千計的天鵝、灰鶴等珍稀候鳥落戶屈原管理區。從2020年起,每年超5000只小天鵝飛到東古湖濕地越冬,在湖面演繹了一支壯美動人的現實版“天鵝湖”之舞。
人們也在與自然重建和諧的壯美歷程中發現,當我們把大自然還給自然界原有的飛禽走獸,才算是真正給了它們生命,也給了我們自己更加美好的空間。
披綠生金開新局
屈原管理區東古湖變天鵝湖。
本版圖片均選自《湖南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
近日,湖南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新鮮“出爐”。相關范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展示了近年來全省生態修復的實踐成果、經驗做法和突出成效。
細研范例,發現我省生態修復已經進入了2.0時代。市場化方式推進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等為我省當前和今后的生態修復工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2021年11月,國家出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領域的指導意見后,省自然資源廳第一時間配套印發《湖南省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從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釋放政策紅利,開啟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
乘政策東風,郴州市桂陽縣荷葉-太清礦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引進中國建材集團統一規劃開發,通過“工程修復+綜合利用+光伏發電”系統治理,綠色新能源產業和現代農牧業雙管齊下,廢棄煤矸石綜合利用收益超過5000萬元,每年光伏發電產生經濟價值1753萬元。
放眼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正逐漸成為促進人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推動地方生態優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既要復綠,更要“富”綠。湘江歡樂城建成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創造就業崗位8000個,實現營收超2億元。圭塘河井塘海綿公園預計運營收益可獲得總利潤額達2.75億元,助力周邊土地升值近1000萬元/畝。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礦區栽種綠桑樹,吸引優質蠶桑企業紛紛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0多家;12個鄉鎮80個村建設了蠶?;?,帶動農戶2840戶1.2萬余人脫貧致富。從“礦?!钡缴L铮ㄔh形成了生態修復+桑蠶產業的新業態。
益陽市大通湖結合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在湖區種植水草,積極布局“水草+青蝦”“水草+大閘蟹”產業,目前畝均收益高達10000元,以小小水草撬動了生態產業大發展。
湖南省積極轉換思路,開拓創新,通過“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等發展模式,使綠水青山變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币苿由剿痔锖萆骋惑w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省委常委、副省長張迎春曾在省政府召開的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特別強調,要統籌系統修復,推動“單個要素”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聯治模式轉變。
從全面完成“十三五”第三批山水工程試點到積極推動“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實施,我省生態修復工作拓印出“過去值得回味”“未來更值得期待”的輪廓。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全勝表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將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推動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湖南貢獻更大的力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湖南正在構建“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格局新畫卷上,妙筆涂丹青,巧手繪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