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一
1945年9月15日上午。
長沙,岳麓山下。
湖南大學科學館二樓東側一間教室。
滿目瘡痍、墻體斑駁,卻被精心裝飾了一番。
“室內正面排懸中美英蘇四國國旗及紅色木質V字,左面懸有四大領袖畫像。右面后面則為窗戶,射進來和煦的陽光,照耀滿室,充滿了光明、歡欣、勝利的氣象。室中正面橫排三席,準備著受降主官及將領們坐的,對面約距二公尺處,亦設有一席,此系為日本投降主官所坐者。兩側排有兩行靠椅,后邊亦有三行靠椅,此系為觀禮的中外來賓及長沙市各界領袖而設的。各席上均鋪蓋白色桌布,四邊均鑲有紅白藍三色布條,受降主官及投降代表席上,均置放有大銅墨盒、毛筆及印泥盒各一件,上面均刻有‘日軍投降紀念’字樣。”(中央通訊社記者張弓《長衡區受降記》,原載1945年11月《南京受降記》)
王耀武。(資料圖片)
莊嚴肅穆的會場,是第四方面軍外事處長董宗山少將指導設計的。這里將舉行一場抗日戰爭中國戰區陸軍第四方面軍長衡岳地區受降典禮。
11時許,中美軍方代表、地方官員和媒體記者陸續入場——
右邊坐席上,有湖南省府委員蕭訓、專員羅醒,三青團湖南支團書記齊德修,長沙市長王秉丞、市黨部書記長齊壽崑(湖南大學1939屆畢業生,學校保送奔赴長沙第九戰區前線參加抗戰),湖南省警察局長鄧如燦,以及受降主官王耀武麾下的第四方面軍高級幕僚,計50余人。
左邊前排為美軍專席,坐著第18軍聯絡官雷克上校及其僚屬、第100軍聯絡官幾阿德上校等,也有50多人。他們大多帶著照相機,不時擺弄鏡頭,準備抓拍期待已久的歷史瞬間。
兩側后面坐著一個龐大的新聞記者群體,30多人。其中有長沙日報社社長周之舞及記者王象堯、龔慕陶,中興日報社長甘復初及記者姚秉凡、皮堅,上報社長黃性一及記者黃天予,中央社記者蕭宏宇。張弓也是記者代表,親歷現場。
上首正中主席王耀武尚未到達。而其坐席兩邊,右邊依次坐著第18軍軍長胡璉中將、別動軍副指揮官陶一珊少將、第15師師長梁化中少將、第118師師長戴樸;左側為四方面軍副參謀長羅幸理少將、美軍東線指揮官金武德準將。
在一陣軍樂聲中,代表中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受降的主官、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中將入場就坐。
原湖南大學科學館現為湖南大學一辦公樓,又稱湖大紅樓。 常野 攝
受降典禮開始。第四方面軍第一處第一科科長王重之上校導引日方投降代表、日軍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將,及其參謀長伊知川庸治少將、參謀西鄉從吾大佐、副官凌邊誠夫中佐和一名翻譯等入場。坂西等穿軍禮服,立定脫帽,對四國領導人肖像行禮,繼對王耀武鞠躬致敬。
王耀武欠身示意,即命坂西就坐至指定席次,呈驗身份證明文件,繼而在《指示日軍投降繳械辦法之武字第一號訓令》文件上簽名,交由羅幸理宣讀中文。
中方日文翻譯為湖南大學機械系教授陳孝祖,他早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董宗山負責將文件作英文翻譯。三輪宣讀完畢,中方代表將訓令交向坂西一良。坂西起立,雙手接受,表示謹遵奉行,并在受領證上簽字蓋章,由伊知川庸治兩手捧呈王耀武。王耀武接過后,即命坂西一良為首的日方一干人等退出。
短短數十分鐘,緊張有序的典禮,標志著在日寇炮火下屈辱地生活、抗爭了八年的湖南人,真正宣告湖南抗戰取得了徹底勝利。
此時距離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已有一個整月。遲來的喜悅,讓與會人員,及室外長沙城里的男女老少鼓掌歡呼、額手稱慶。
岳麓山下,燕然勒石,成為不屈的中華民族的一處精神圖騰。
二
受降報告書封面。
(資料圖片)
盡管此刻的王耀武——國民黨抗戰最能打的虎將之一——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無上愉快”,向記者們宣示蔣介石通過全國電臺廣播的訓令“不念舊惡”“與人為善”,寄望湘人多“對敵軍過去暴行,予以寬恕,表示我大國民仁厚之傳統風度,須知真正戰勝敵人,不在殘酷武器,而在和平感化,今后吾人對世界所負之責任”,但是,日軍對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所帶來的十多年暴行,絕不能因為幾句輕描淡寫的寬恕豪情所能湮沒。
第一次長沙會戰前,日軍就盯上了扼守中國西南門戶的湖南省會長沙,于1937年11月24日始,即對長沙進行飛機轟炸,遂使這一座有著4000年歷史的楚漢名城成為湖南受害時間最早和最長之所在。
千年學府湖南大學,一方寧靜的書香之地,文教遐昌,瀟湘洙泗,亦不能幸免戰火,在長達八年時間里飽受痛苦和摧殘。
1938年4月10日午后兩點左右,日機發動三隊27架飛機,對長沙再一次狂轟濫炸。
一場震驚中外的文化浩劫就此發生。經歷了近半個小時的轟炸,在50多顆燃燒彈、40多顆炸彈下,中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全部被毀,湖南省內公共建筑規模最大的科學館毀壞三分之二,學生宿舍毀壞三棟,殘存者也是敗壁殘垣,“全校精華,付之一炬”。54091冊古籍善本和外文新書,慘遭浩大火劫。剛投入使用的圖書館,僅存四根愛奧尼克石柱。據統計,直接物質損失200多萬銀元,相當今日三四億元人民幣,還有師生死傷上百人。
湖南大學在當天下午的《被敵機炸毀后正告中外文化界宣言》中,正氣凜然地聲討:“強敵以二十分鐘內之暴行,一舉而焚燒炸毀之,古跡碎為瓦礫,典籍變為灰燼,科學儀器標本毀成碎金壞木,于吾人之損失為如何!世界文化之損失為如何!利用文化風景區域之無防空設備,盡量低飛擇準目標而炸毀,一度炸毀之不足,復再度投以燒夷彈。少數彈偶中不足,復繼以密集投彈,一圖書館、一科學館之本身與附近,共投百余彈。處心積慮之集恨于文化,明眼者目能辨之。同人等痛定思痛,不敢以人類之損失,私為一地方及少數人之損失,故縷陳本末,正告中外文化界?!?
湖大科學館為1933年6月胡庶華校長任內興建,由1919年從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筑科畢業歸國的土木系教授蔡澤奉按西洋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建造,占地86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6550平方米,有大小房間41間,紅磚清水外墻。1935年6月竣工,耗資14萬銀元。
經歷飛來橫禍、劫后余生的化學系教授譚云鶴,激憤地寫道:“四月十日,余在科學館,覺敵人之轟炸,并不足畏,故未驚惶出走。是日面部雖受傷流血,而研究科學之人,其血流在科學館,是流得其所,雖死亦無愧恨。”
炮火烈烈。壯志殷殷。殘垣斑斑。血債累累。一連串炮火與硝煙里,再也放不下一張寧靜的書桌。好不容易進入國立大學序列的湖南大學,被迫西遷。
新任校長皮宗石、教務長任凱南及老校長黃士衡等,于1938年7月籌劃遷校至懷化芷江。國民政府在芷江秘密修建一個大型空軍基地,被日軍發現,派出日機轟炸芷江城。芷江不再是湖大西遷的理想地。
在長沙炮火中幸存的圖書、儀器,由水路提前運至沅陵。皮宗石、任凱南在押運途中,遇到新任湖南省立桃源女中校長的老友向紹軒。
他們早年幾乎同期留學英倫,皮、任二人在倫敦大學攻讀經濟學,向紹軒讀于愛丁堡大學政治經濟學。他們先后取得碩博學位歸國,被湖南商業專門學校校長黃士衡聘為兼職教授。向紹軒同時被明德學堂校長胡元倓聘為專門部主任,1919年春始任漢口明德大學副校長主持校務。黃士衡等推動湖南商專、工專和法專,于1926年在岳麓書院的基礎上合組定名湖南大學。私立明德大學因為經費和師資等原因,咨送并入湖南大學,向紹軒由湖大籌備委員出任教授,同任凱南、黃士衡再度同事。1928年4月,任凱南被公選為湖大校長,由于此前湖大商科被省府并入長沙第四中山大學,但他任命經濟學教授向紹軒為文學院院長,個中富有深意,即將涵蓋商學的經濟系納入文學院。時勢變遷,向紹軒東行赴任江蘇省教育廳科長;任凱南赴漢參與國立武漢大學籌建,與皮宗石重逢,于1937年一同應黃士衡力邀,回湘促成湖大國立。
抗戰爆發,企盼國立已久的湖大師生,不由樂極生悲。沅水岸邊,劫后重逢,感時傷懷,唏噓不已。
無力救時于家國,也要儲能興教育。向紹軒建議:湖大遷校辰溪!他是從辰溪走出來的著名學者,其家族在當地有一定的資源和勢力。大家認真分析辰溪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后,達成一致意見。
是年10月,46名教授,535名學生,攜工人家屬及圖書儀器設備,一路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先后抵達辰溪,受到歷來倡導耕讀傳家的辰溪人民熱忱歡迎和積極支持。各界人士紛紛捐資解囊,重建校址。當地百姓積極騰房換地,出工出力。
為防止日機空襲轟炸,學校大部分房屋都建在偏僻的龍頭垴村四周的山谷里。任凱南作為遷校負責人,帶領大家利用當地木石繁多的優勢,采用魚鱗板的形式,安置所有教室、辦公室和宿舍,在短短幾個月內建成湖南大學戰時校址。
湖大辰溪校區建成初期,有教室、食堂、宿舍、禮堂、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種用房,挖防空洞20多個。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展壯大,到1945年3月,擁有教員160人、學生1345人,建設校舍新式木板平房104棟。
薪火熾盛,旨在強國。身處危難,志在救國。賡續千年文脈、傳承岳麓精神的湖大校史上,始終保持著傳道濟民、經世致用、書生報國的傳統。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軍圍攻潭州(長沙),岳麓學子先是放棄院舍撤入城內,“聚居州學,猶不廢業”(《宋史·尹谷傳》),繼而潭州保衛戰進入危難之際,師生放下書本,拿起武器,與軍民同仇敵愾,“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絕大多數以身殉國,用熱血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一介書生,一度屢敗屢戰地加入到南明反清的武裝隊伍。其愛國思想和學說,被后世子孫小心翼翼保藏,深層次地影響了清末民初幾代岳麓學子。時至抗戰,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
聞日機轟炸湖大慘況,老校長曹典球憤然賦詩:“吾華清胄四千載,禮義涵濡迄無改。詩書雖毀心尚存,人人敵愾今何待。嗟余衰老聞惡聲,枕戈待旦思群英。誓撲此獠度東海,再集鉛松起百城!”
手無寸鐵的書生,發出了倔強不屈的抗日怒吼。千年學府的命運,再一次與國家危難融為一體。
校長皮宗石,教授伍薏農、楊卓新、皮名振以及部分校友同仇敵愾,發起成立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利用湖大校友遍布全省的優勢,在衡陽、湘潭、邵陽、常德、岳陽、桃源等地設立分會,大范圍宣傳抗戰。
一批中共地下黨員、中共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員,隨著華北、華東大學紛紛內遷,進入湖大,成立進步組織“明日社”,組建抗日救國會,帶動湖大抗日救亡運動。湖大校方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先后推薦100多名熱血青年報名參軍。
誠如湖南大學在《被敵機炸毀后正告中外文化界宣言》中所迸發的呼告:“本大學雖罹此浩劫,卻以血染為榮;雖不在前方,卻以與前方將士及我民眾分受犧牲為幸。全體師生決本百折不回之精神,誓與倭寇相周旋,不遷校,不輟課,使我華中僅存之國立大學,不因暴力而炸毀,湖南之高等教育,不因暴力而中斷!”
即便西遷,也威武不屈。永保薪火,為家國憤起。湖大在辰溪建校辦學七年,并未因為地處偏遠山區,而避免日機轟炸襲擾。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日軍轟炸辰溪22次,投彈1047枚,其中4次將目標直接對準了湖南大學。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楊度《湖南少年歌》)
湖大師生堅持抗戰中辦學、辦學中抗戰,最終等來堅持了14年的中華民族抗戰的全面勝利。
三
日機轟炸后,湖大圖書館僅存的愛奧尼克石柱。常野 攝
雪百年恥辱,復萬里河山,漢唐無此雄,宋明無此壯;
寫三楚文章,吊九原將士,風雨為之泣,草木為之悲。
——這是1945年9月3日長沙人在湖大被轟炸的校區原址上舉行慶??箲饎倮白返筷囃鰧⑹看髸?,懸掛于會場大門上的一副挽聯。
12天后,長衡岳地區受降儀式,在湖大科學館舉行。三個月前在雪峰山一役殲滅日寇坂西一良所部三萬人的抗戰名將王耀武,以最后勝利者的姿態,接受重要戰犯坂西一良呈遞的降書。
王耀武會帶兵,有指揮才能,擅長陣地戰、反包圍、殲滅戰等,殺伐果斷,敢打硬戰。這個山東人統兵湖南,頗契合“扎硬寨”“打死戰”的湖南人精神。雖然他因愚忠身陷人民內戰,但對于他在抗戰中的功勞和表現,毛澤東主席后來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
湖南大學作為唯一一所舉行抗戰勝利受降儀式的中國大學,同樣被寫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抗戰史。
當時尚未復校的湖南大學,尚需從城內坐船渡江幾度跋涉方能抵達,為何被選中為受降儀式現場?
其一,昔日繁華的長沙城內,幾乎找不到兩層以上的高大建筑。1938年11月12日,湖南省府主席張治中遵蔣介石令,以“焦土抗戰”為名火燒長沙,毀滅了長沙城幾乎所有地面文物建筑。據來長沙調查的兩湖監察使高一涵勘查,經此文夕大火后的長沙,“環城馬路以內所有繁盛之區,如南正街、八角亭一帶,凡屬巨大商店幾乎百無一存,其他各大街市之中,殘存者亦僅各有三五家或十余家不等……統計長沙的房屋,除瀏陽門一帶早被敵機轟炸燃燒而外,僅北外、南外、東外各處房屋所存較多,余則大都被毀。通盤估計,全存及殘存者,恐怕不及百分之二十?!敝苓呅掖嬲呓詾槊窬?。此后數年幾經會戰,大型建筑基本毀壞殆盡。
其二,湖大科學館殘存三分之一,建筑主體猶在,莊嚴肅穆依舊,被作為受降會場的不二選擇。文夕大火留給了奮力揮軍抗日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滿城焦土,而在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薛岳組織中國軍隊與日軍以長沙為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攻防戰,三次獲得保衛戰大捷。艱難的勝利是建立在慘痛代價之上的,長沙城內僅有建筑接連遭到炮火焚毀。湖南一師、長沙一中、明德中學等片瓦無存。
其三,它臨近岳麓山,告慰萬千為國戰死的抗戰將士英靈。長沙保衛戰前后經歷五年,20余萬名鐵血兒郎捐軀殉國。岳麓山上埋葬了不少成建制的將士骸骨,如陸軍第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73軍第77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第10軍三次長沙會戰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長沙會戰碑,以及昭示民眾投身抗日運動的岳王亭、忠烈祠等,巍巍屹立,昭示青史。在長沙與日寇頑強戰斗了五年的薛岳,于1941年12月為就近指揮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將作戰指揮所設于距離湖南大學不遠、愛晚亭后清風峽的山洞內。中國軍隊依托岳麓山有利地勢,沉重打擊了日軍,有力地支援了戰區各部隊的作戰,為抗戰創建了奇勛。青山埋忠骨,碧血染長英。選擇鄰近岳麓山的湖大科學館作為受降典禮會場,既是對先烈的及時告慰,也是對強敵的威武宣示。
其四,岳麓書院傳承千年,滋養湖湘,影響全國,是湖南最耀眼、最厚重的文化名片,湖大師生與民族同命運誓死而戰,其世代相傳的忠孝廉節與麓山忠魂的守望家國相得益彰,選擇此地燕然勒石,見證湘中日軍無條件投降的歷史性一刻,足以顯耀中華薪火不滅、弦歌不絕。
湖南大學科學館。(資料圖片)
1945年8月26日,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和戰區統帥部的安排,第四受降區的辦理儀式地點被定在長沙,以王耀武為受降主官。9月14日上午11點半,王耀武偕美軍聯絡官金武德從芷江乘機飛抵長沙,即將司令部設在湖南大學。
滿是彈痕的湖大科學館,在零星校舍和一片廢墟中展現著蒼涼、令人感傷的情景,但經過精心設計成臨時會場后,勃發神采。是年10月,湖大師生從辰溪陸續乘坐車船返回長沙,于岳麓山原址重建復課??茖W館建筑整體外觀保持原貌,外部門窗和內走廊墻壁、門框等都保存原物,1948年由也曾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筑科的湖大土木系教授柳士英主持加建一層,保留了原有塔樓和女兒墻及檐口,將原有的平屋頂作為第三層樓板并加上了琉璃瓦的西洋式坡屋頂,與原有建筑的風格和氣質,渾然一體。
此處現為湖大一辦公樓,又稱湖大紅樓,毛澤東主席1950年8月手書的“湖南大學”匾額懸于北面拱券形大門入口處,成為廣大游客拍照留影的打卡勝地。而205室,則為抗日戰爭中國戰區陸軍第四方面軍長衡岳地區受降舊址,被保留了下來,成為湖大廣大師生每天途經紅樓東側,總會駐足仰望的歷史遺跡。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楚材蔚起,奮志安攘。
形式古典而內容現代的湖大紅樓,見證了近百年湖湘變遷史與十四年中華抗戰不屈史,也見證著傳承中華文化與紅色基因的一代代青春學子集群,自卑登高、修學儲能,敢為人先、只爭朝夕,蔚起新時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楚材勝景、赫曦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