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于《湖南日報》2023年3月18日06版
全媒體記者 譚登
住在布局精致的庭院里,享用著“土冰箱”保鮮的瓜果蔬菜,是不是宋代長沙城富貴人家炎夏消暑的標配?
最近,在長沙賈誼故居南側朝陽巷工地,發現了目前長沙城區最早的宋代庭院式建筑基址。奇怪的是,其中還遺留了20來個直徑約20厘米的麻石球。
3月16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何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些麻石球很可能是南宋末年元軍攻打長沙城時所用的攻城炮彈?!本蛹彝ピ汉蝸砉コ俏淦??雖說宋代長沙人有點“潮”,這還真不是他們“潮玩”炫酷。
何佳細數城內發現的宋代建筑遺址。宋代,長沙城垣擴張、煙火萬千的繁庶和兵戈戮血、據城死戰的悲壯,眼前宛若呈現一幅大宋年代長沙“潮”圖……
長沙開福萬達廣場工地南宋城墻遺址。
大型木構涵渠 宋代長沙城就有了“自來水”
根據《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劃分中國城市新格局,長沙以554.64萬城區人口,躋身14個特大城市行列。
宋代長沙更“潮”,全國6個“特大”城市,長沙就是其一。北宋地理名著《元豐九域志》列舉宋代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處,潭州(長沙)居其中。
據記載,長沙古城垣始建于戰國,歷經擴張,宋代最終定型,范圍南至城南路、北至湘春路、東接芙蓉路、西臨湘江。元明清三代未有大規模擴城,基本沿襲宋代格局。
人口多了,家家打井,或者挑水喝,不是長久之計。宋代“潮人千千萬,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時長沙官府動建了大型地下涵渠,從湘江取水,“西水東調”。于是有了今天的南宋涵渠遺址。
南宋地下涵渠是在長沙城中心多處發現的宋代建筑遺址。專家稱之“規模龐大、結構嚴密、獨具匠心”,是宋代長沙城走向繁榮的一大標志。
2004年在坡子街地下4米深處,發掘出一處長38米的南宋大型木構涵渠遺址,東西走向,距湘江約450米,并向湘江邊延伸。涵渠遺址中,由3塊厚木板(底板和兩塊側板)搭榫扣合成一組形似“屋脊”的三角形木構件;木構件一組組并列相接,在地下拼連成長長的“屋脊”狀木構建筑。長長的“屋脊”再與深0.65米、寬2.1米的木構溝槽相接,構成“丁”字形,溝槽內有多道閘門。
此類涵渠是精心設計的。2010年在五一廣場東北面南陽街也發現13米長的三角形木結構涵渠,東北至西南走向,由底板和兩側側板扣合而成;2014年又在五一廣場東北側發現一段長10余米的木構涵渠。這里距坡子街木構涵渠直線距離約750米,用材、形狀和制作工藝相同。專家判斷,這3處涵渠應該連成一體,屬于同一體系。
“這些木構涵渠相當于現代‘自來水’設施,從湘江引水,輸往當時的官府和居民區?!焙渭淹茰y,現在以五一廣場為中心的周邊地下,分布著連成一片的網狀供排水系統,由當時官府規劃布局、系統建造。
宋代長沙突破傳統封閉的里坊制,原屬于漢唐百姓里坊的坡子街,出現南宋高規格的大型官修涵渠,這是古代長沙地下城建文明之縮影。直到清代,興修了“八大御溝”(多為磚石砌成的暗溝),長沙城排水體系更為完整。
遙想宋代長沙城,地下縱橫蜿蜒的涵渠,源源不斷輸入湘江水,滋養閭里萬戶,滿城生氣。
▲長沙市坡子街南宋大型木構涵渠遺址。本組照片均由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繁華“長沙街市” 宋代長沙市民消暑用上“土冰箱”
宋代長沙城,瓦肆、草市、酒肆、茶坊、祠宇、園池競相而起,形成了南方著名的米市、茶市,一時煙火繁華。
何佳介紹:“長沙城垣及居民點在宋代大規模擴張,一改以往歷代零散分居,形成了街巷連片景象,房屋鱗次櫛比?!北彼卧娙藦埰睢抖上娼吩娫啤扒缛栈幇l,豐年酒易酤;長沙十萬戶,游女似京都”,描繪了人煙繁盛,可謂當時妥妥的“新一線”城市。
這在宋代建筑遺址中也有生動體現。2022年,在賈誼故居南側朝陽巷發現的南宋天井院落基址,院落規模宏大、建造精美考究。專家推測,是南宋時期五品或相當品級官員或富商的生活宅院,以享嬉樂宴歡、驕逸生活之所。
市井多歡娛,悲憫也無常。在湘江路萬達廣場古井中發現的一尊石質宋代經幢,記載了1000年多前長沙城一樁傷心事:一名幼童失足淹死于水井,悲傷的父親張四郎特別置辦刻有《陀羅尼經》的經幢置于水井中,超度兒子亡魂。
見過宋代長沙市民消暑所用的“土冰箱”嗎?2011年在長沙東牌樓宋代街坊遺址發現一座磚砌方形坑,坑底放置一個陶缸,據推測,坑底有井水涌出,陶缸可能是宋代長沙百姓保鮮儲藏食物之用。雖是“土法上馬”的“宋代造”產品,今人也不能不被宋代長沙人的“潮”生活所傾倒。
“前店鋪后居所”,并非現代人的發明,早在宋代,長沙的商人就這樣做了。
東牌樓宋代街坊遺址是長沙古城“主城區”,可謂寸土寸金的“長沙街市”。遺址中街道長47.5米、寬3.3米,由東北走西南,路面鋪設青磚;街道兩側以青磚疊砌約40厘米寬的排水溝;磚木結構的居所商肆面街而建,屋內鋪青磚,還有陶質的“下水管”與街道兩側排水溝相通。專家從這里密集的房屋基址考證,當時街市風情不遜于現代城市風貌,逛街買賣煙火氣之盛,堪稱宋代長沙城的“網紅打卡地”。
何佳告訴記者,2019年在黃興北路和營盤路交會處東北角、體育館路與芙蓉中路交會處東南角,同樣發現中間街道、沿街居所商肆的宋代“街市”。體育館路這處“街市”西側靠芙蓉路一線為宋代長沙城東北角護城河位置,發現一處便橋遺址,也是今天這里叫“便河邊”的由來?!巴茰y長沙古城墻延伸至此,有個東門通往城外,密集的房屋基址和堆積的罐、碗、碟、銅錢等,印證了街巷繁華?!?
叮叮當當打鐵的、路上推車的、挑擔叫賣的,居住的人家、做生意的商鋪,人來人往的便橋、車馬揚塵的道路……宋代長沙“東城門商圈”,好不熱鬧。
英雄古城墻 家國危亡之秋守城之戰“鬼神泣然”
涵渠流淌、街巷生煙、市井悲喜……是宋代長沙城流年尋常。距今700多年前南宋危亡之秋,長沙發生的那一場據城死戰,滿城悲歌,凸現壯烈的長沙風骨,鬼神泣然。
2011年,在萬達廣場潮宗街,一段長120米、高3米的大型夯土墻體露出。墻體兩側加包青磚,底部寬約6.2米,頂部寬約3.8米至5.7米。2012年,在坡子街南側發現壘砌較規整的一線麻石堆積及青磚鋪砌堆積,專家判斷與潮宗街大型夯土墻體屬于一線。這就是珍貴的南宋古城墻遺址,這段城墻后世反復疊壓重筑,延續至明清。
南宋古城墻青磚上存有模印的“忠義軍”銘文。“忠義軍”是兩宋之際各地抗金武裝使用的稱號。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是一位“忠義軍”首領,他在潭州創建“飛虎軍”,試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古城墻遺址以北不遠處的營盤路,相傳就是辛棄疾練兵之地。
惜辛棄疾英年而逝,壯志未酬。但一座古城的英雄氣愈發壯懷深沉……
公元1275年9月,元軍兵臨長沙,悲壯的守城之戰就在長沙南宋古城墻遺址打響。知州李芾與岳麓書院山長尹谷率軍民堅守3個多月,苦苦支撐。矢盡,廢箭磨光,配上羽毛;糧盡,捕雀捉鼠……彼時,朝廷自顧不暇,長沙城,注定等不來援軍。
除夕夜,尹谷聽聞元軍登城,積薪閉戶,舉家自焚。李芾聞訊趕來,以酒祭奠,“務實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當晚,李芾手書“盡忠”為令,在熊湘閣召來部將沈忠,命令沈忠將他全家老少一一處死。沈忠含淚應允,取酒讓李芾家屬喝醉,“乃刃之”。隨后,李芾自刎。沈忠放火焚燒熊湘閣,回家殺了自己的妻子,然后縱身火海。
消息傳出,舉城悲慟,軍民殺身殉國者甚眾,岳麓書院師生大多自殺殉國。長沙市民在城破后誓死不為俘,“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纜林木者,累累相比”。
南宋長沙城,堪當大宋一顆時代“硬核”。研究發現,南宋古城墻遺址有多次修補痕跡,正是宋末頻遭戰爭損傷的印痕。如今,站在這段古城墻遺址前,千年光影沉寂,磊磊風骨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