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倜 通訊員 郭文韜
【名片】
李新功,1970年9月出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湖南省“121創新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深耕木材、竹材和農業秸稈利用技術領域,和團隊共同努力,突破農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術,在竹材功能性改良、綠色竹質復合材料低碳制造技術與裝備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我省竹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故事】
2月6日,記者來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8辦公室時,李新功正在電腦前分析一組研究數據。鍵盤邊,放著幾塊人造板樣品。
這些看上去還略顯簡陋的人造板,因未經外部二次裝飾,所以能清晰看見粗細不一卻錯落有致的“紋路”。
很難想象,這些“紋路”,其實就是“躺在田間、立在山中、飄在河邊”的秸稈、木材、竹材、蘆葦等農林剩余物。它們被“碾碎”“揉細”“壓實”,變成人造板,綠色環保、阻燃抑煙。
李新功在農村長大。每到秋冬時節,大人們焚燒廢物秸稈,漫天煙霧把他和小伙伴熏得“夠嗆”。
不承想,兒時經歷,竟會與自己此后的事業發生關聯。
2005年,他從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回到母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再次師從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吳義強,和團隊一起向人造板產業技術升級不斷發起沖擊。
在團隊的日子里,他見證了許多新突破。他們研發的無機膠黏劑,能實現甲醛零釋放量,領跑全球;他們研發的木材阻燃與抑煙疊加耦合技術,開創了行業先河。
“沒有零醛排放、阻燃抑煙為前提,我的攻關之路也就無從談起?!崩钚鹿Ω嬖V記者,自己在團隊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木材、竹材和農業秸稈材料化利用技術與裝備,“我覺得自己和秸稈等農林剩余物挺有緣,總想著法子對付它們?!?
但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秸稈質地蓬松、雜質成分多,還自帶蠟質層,傳統造板技術肯定不行,還得從膠黏劑入手,否則黏不住。”李新功告訴記者,當時也想過引入無甲醛釋放的異氰酸酯膠黏劑,只是單價高達每噸2萬元。
“那時候,大家下定決心自己干,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崩钚鹿貞?,在吳義強院士的帶領下,團隊另辟蹊徑,嘗試將秸稈這種有機物與無機物相結合,大家“憋著一股勁、沒日沒夜干”,終于有了全球首創的“無醛防火無機膠黏劑”,而價格只需每噸2000元。
當時,走出這“變廢為寶”的第一步,李新功覺得,闖進“無人區”的感覺原來如此美妙,這讓他和隊友們更有干勁了。
一個個新點子應運而生。
他們首創“秸稈機械、氣流一體化破碎分選裝備與技術”,把破碎的秸稈高質高效變成粗、細分明的纖維或碎料;又研究出一種叫“多級鉆石輥”的利器,使秸稈無機人造板鋪裝變得更好更快;更是專門研究了一種“自熱膠囊”,里面裝了“引發劑”,當人造板經過熱壓機,膠囊破損,“引發劑”跑出來便會引發無機膠黏劑“自加熱”……
“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像升級打怪一樣。但手握原創技術,才讓我們有了領跑全球的資本?!崩钚鹿τ浀茫?019年,全球首條全自動秸稈無機人造板生產線“出道”,那時大家開心得像過年一樣。
目前,全自動秸稈無機人造板生產線在全國已推廣20余條。許多村里有了專人收集農戶家的秸稈,1噸秸稈大約能增收400元,不少農民嘗到甜頭,每次都是笑呵呵地主動“貢獻”自家秸稈。
李新功曾去看過設備在田里收秸稈的場景?!跋瘛鸽u下蛋’似的,設備在田里‘吭吭吭’地一過,秸稈自動成卷地收好了。小時候放火燒秸稈的場景,已成為記憶嘍!”他笑道。
平平無奇的人造板,卻能變成桌椅家具、工程裝飾、車船內飾,環繞你我生活。李新功覺得,未來還有太多“深水區”甚至是“無人區”需要去探索。
竹木資源雖然對膠黏劑“不挑剔”,但其含糖類和蛋白質成分多,容易霉變。如今防霉技術雖然很成熟,但他還是想著,能不能從植物里提取高效防霉劑,這樣能更加環保且降低成本。
眼下,他跟隨團隊,又將目光望向了生長在洞庭湖畔的蘆葦蕩,針對其特性的膠黏劑也已順利研制。他們正緊鑼密鼓,盼著能早日造出規模更大、技術更高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