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珠合璧,湘江澎湃。
時光的年輪刻下奮斗的足跡,歷史的巨手翻開夢想的新篇。
▲ 俯瞰湘江新區。
過去這一年,湖南湘江新區交出了地區生產總值跨越4000億元大關、經濟總量穩居國家級新區第六位的“高分答卷”,以全省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8%的地區生產總值,成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中部崛起的新增長極。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見證著湘江新區產業的“硬核”實力,映照著湘江新區堅持改革開放促發展的堅定決心,折射出科技創新為湘江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的澎湃動能,展現了產業與城市“雙向奔赴”的產城融合美好畫卷,是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也為湖南省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力推動“強省會”戰略注入強大力量。
▲ 航升衛星的技術人員對衛星研發進行探討。朱莉 攝
力量聚合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沿著岳麓大道向西行駛,臨近匯智路,向南望,一處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赫然在目,這是長沙市“五個十大”項目之一的世界計算·長沙智谷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吸引20家龍頭企業、50家總部企業、1500家中小企業和8萬余名產業人員入駐發展。
繼續行駛,還可以看到總投資1000億元的超級“巨無霸”園區——蜚聲中外的中聯智慧產業城;全省最大外商投資項目巴斯夫杉杉長沙基地二期項目加快推進,正極活性材料年產能有望提高至10萬噸;湖南三安半導體建成國內首條、全球第三條碳化硅生產線;對湖南、長沙和湘江新區打造集成電路制造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的安牧泉高端芯片先進封測擴產建設項目火熱建設中……一個個項目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設備轟鳴作業,處處迸發著奮進的激情。放眼新區大地,處處可感受產業脈搏的躍動。
項目托舉,產業攀高。盤點湘江新區2022年鋪排的730個重大投資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達468個,產業項目達348個,瞄準產業尖端的“科技與狠活”項目比比皆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業鏈頗具規模,托舉湘江新區產業不斷攀高。
平臺聚能,產業聚集。產業生態中,平臺是提升產業能級的重要動力。在湘江智能網聯產業園,百度、中汽研、舍弗勒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紛至沓來;不遠處的岳麓高新區啟用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預期功能安全測試基地,開放全國最長的智慧高速試驗公路,湘江新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拿到六個“全國第一”,“中國智聯高地、湘江綠智新城”雛形初現。
長沙信息產業園擁有新一代信息技術規模以上企業220余家,4家企業入選中國互聯網百強,麒麟信安入選先進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項目,為神舟十四號指揮控制大廳提供支撐;拓維信息攜手華為,推動鯤鵬計算產業落地湖南,打造“硬件+軟件”鯤鵬生態基地……2022年,新區獲評首批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這是繼獲批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后,又一塊網絡安全國家“金字招牌”。
此外,湘江新區還加速規劃布局世界計算·長沙智谷、北斗產業園等平臺。一座座產業平臺不斷聚能,促進產業聚集,助推新區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集群建設,產業騰飛。2022年,湘江新區聚力發展15條產業鏈,將智能制造裝備和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含北斗)、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文化旅游等15條產業鏈分為優勢產業鏈、新興產業鏈、現代服務型產業鏈三個類別,通過搭建“鏈長牽總、盟長搭臺、校長支撐、行長幫扶”的“四長”聯動機制,四方發力、同頻共振,有效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價值鏈有機融合,目標直指萬億級產業生態圈。
目前,湘江新區已形成工程機械、新材料和電子信息3個千億產業集群,占全省千億級產業集群數量的21%。2022年,湘江新區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集群產值分別增長56.7%、8.4%、12.4%,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6.5%。還有許多好消息振奮人心:智能制造裝備和工程機械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挺進“國家隊”,產業投資潛力位居全國第三……拔節生長的產業,耀目全省、亮眼全國,帶動全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 湖南金融中心。
智慧匯合
激活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2017年,岳麓山大學科技城落子岳麓山腳下。這里,白天熱氣騰騰,晚上燈火通明,創新創業熱潮涌動。近兩年多來,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內市級及以上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新增53個,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4.77億元,新增技術合同登記4923件,轉化科技成果1525件,17個院士(團隊)項目相繼落子,累計轉化企業613家。
近年來,一座座連通高校、企業、園區的“鵲橋”正在岳麓山大學科技城悄然搭建,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湘江樹圖區塊鏈創新中心、特種玻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航天金剛石研究院、粵港澳科創產業園、香港城市大學(長沙)創新科技中心等一批好的科創平臺紛紛落戶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為科研成果、優質人才、科創企業和產業聯動發展夯實強勁基礎。
比鄰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的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科創實力同樣不凡。這是一家依托“一園多校”模式、專業服務高校成果轉化的國家級園區。為充分釋放政策效能,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不斷強化組織保障,搭建交互式平臺,出臺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價值發明專利轉化,扎實推進科技政策落地;為規范對接服務流程,創新推出“足不出戶”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入孵企業提供運營管理過程中所需的各項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有1550余家企業被引進孵化,5家企業主板上市,8家企業新三板掛牌,25家規模企業及123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這里成長。
見微知著,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和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只是湘江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縮影。從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出發”,到高水平建設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再到舉世矚目的湘江科學城繪好藍圖、湖南省首個揭牌的省級實驗室——湘江實驗室成立……湘江新區在打造科技創新高地中始終走在前列。
作為“強省會”戰略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點,湘江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均已掛牌成立。值得一提的是,湘江實驗室在北斗產業園揭牌成立之時,首批有19個院士專家團隊入駐,并建成7個實力雄厚的國家級科研平臺。
此后,湘江科學城的規劃建設更是湘江新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關鍵一筆,它劍指引領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科學高峰”和“科技高地”。作為湘江科學城的主要規劃建設主體,湘江新區正加速推進湘江科學城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融城一路、觀音湖路、機場大道等道路工程項目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緊張作業,現場機器轟鳴、施工車輛穿梭,項目計劃于2023年底建成通車。
以科技創新助力湘江新區高質量發展,一組強有力的數據振奮人心:2022年,湘江新區共實施科技創新與平臺項目222個,完成投資772億元,投資完成率高達129%;全省已有“四大實驗室”布局湘江新區,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10個高端平臺高效運行,湘江新區內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突破650家;累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86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居國家級新區第二位;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居國家級新區第三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8.3%……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汩汩涌動,奏響高質量發展奔流不息的“湘江之歌”。
▲ 世界計算·長沙智谷項目雛形初現。朱莉 攝
產城融合
湘江西岸崛起高品質新城
城市因產而興,產業因城而聚。
“三區合一”后,全新出發的湘江新區,直屬區總面積達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0萬,統籌區包括寧鄉和望城部分區域,進而延伸至九華和湘陰片區,形成了與統籌區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提質擴容,片區開發一體推進。湘江新區正全力推進包含高鐵西城片區、大王山片區在內的十大重點片區項目。在長沙西部“咽喉處”,依托長沙高鐵西站開發建設的高鐵西城片區建設如火如荼,這里將按照“產、景、站、城”融合發展的模式,建成可容納33.43萬人的新城、長沙最大的高鐵經濟功能區。
在湘江西岸南部的大王山片區,除了近年來崛起的湘江歡樂城、華誼兄弟電影小鎮等網紅景點,南片區湘江科學城的征地拆遷、交通路網、市政設施建設也在轟轟烈烈推進,統籌布局“一軸兩帶六組團八片區”空間形態,牽引長株潭協同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的旅游目的地、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城、生態宜居的融城先行區。
高品質片區建設是引領城市發展升級的主要抓手。在湘陰金龍片區,湘江航道虞公港項目建設火熱,建成后將成為湘江新區通江達海新門戶;在市府片區,觀沙嶺城市單元、新湘雅健康城更新進展順利,一個致力打造“長沙教城融合示范區”,一個劍指“綠色生態智能國際范大健康產業城”……
以產促城,發展要素流動共通。以人工智能產業為內核,“產城融合”標桿項目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強勢推進,已簽約入駐國檢集團華中區域總部、國家電網湘電公司、純外資企業阿斯星總部及全球研發中心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科優信、九宮格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芒芽產業服務中心揭牌……這里將打造集產、學、研、經、用于一體的產城融合示范新城。
以金融活水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產城融合。2022年,湖南金融中心新引進金融及配套機構164家,總數1800余家,累計為小微企業貸款2000億元,助力全省各類企業獲股權投資超1000億元。展望2023年,以麓谷智造園、東山灣國際新城等為代表的新區“人產城”融合發展園區,還將持續迸發產業要素集聚的發展優勢。
以人為本,品質新城魅力盡顯。走進梅溪湖畔的達美寰宇中心,只覺溫暖如春,這是梅溪湖片區首個區域能源站梅溪湖BC能源站運行帶來的成效。梅溪湖二期開啟“集中供暖”模式,既為市民省下不少能源使用費,同時還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
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長沙·智能制造)以高端留學人才集聚為原動力,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發展方向,將著力為海歸人才、高層次人才量身打造一座生態、智慧、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
大交通體系是城市發展的“動脈”。2022年,長株潭城軌西環線一期、比亞迪云軌等項目交付試運行,長望路西延線等15條主次干道建成通車,暮坪湘江特大橋、梅浦聯絡線等項目加快建設,湘江西岸“內聯外通、南融西拓”的大交通格局不斷升級。
多層次的優質教育助力城市內涵提升。在大王山片區,目前共有8所學校開學,已引進南雅、師大附中、博才等知名教育品牌,片區還規劃建設了36所中小學校。
漫步在湘江新區,城市片區輪廓分明、血肉豐滿,人、產、城和諧共生。湘江西岸,活力四射、魅力盡顯。
▲ 智能網聯產業園。
觀念契合
在創新中奮勇推進中部崛起
作為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從“下筆”的第一天起,湘江新區就注入改革創新的強大基因。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湖南省委省政府擊中新區改革痛點,向體制機制要活力,作出了優化湖南湘江新區管理體制的重大決策,推動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岳麓區三區合一,明確實行“區政合一”運行模式。
2022年,湘江新區完成管理體制優化,望城三個街道(鎮)完成移交托管,理順了湘江新區與長沙市、所在地黨委政府和轄區內相關單位的關系;組織架構上,通過改革實行大部制、扁平化運行機制,將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岳麓區原56個黨政機構全部整合到新設立的20個部門,實行工作、人員整體平移,精簡部門領導職數,創新人事編制管理,最快實現機構整合、工作融合,構建了高效運行的工作體系。
政策加持,擴權賦能。區政合一,合的是社會經濟管理職權。改革進入深水區后,湖南省、長沙市對湘江新區在原來賦予的各類權限和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只做加法、不做減法”,賦予湘江新區完整的市級行政權限和部分省級經濟管理權限,讓湘江新區集中省、市、區三級權限,擁有更大的發展自主權。截至目前,湖南省第一批已經在“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下放38項省級權限,長沙市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共賦權789項;第二批依申請類及依職權類賦權4057項即將下放。
融合之效,釋放跨越發展活力。變革之后的湘江新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率先在長沙市開設“辦不成事窗口”,140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就近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三集中三到位+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審批服務模式,以“一個部局管理”“一個窗口進出”“一個指南辦事”“一枚印章審批”“一件事一次辦好”為主線,進一步優化流程,推動審批環節、資料、時限三大核心要素均壓縮10%以上。
惠企政策更加有力。制定省級8個專項政策對應落實責任清單,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截至2022年底,面向全區1379家企業開展精準幫扶,幫助企業解決問題1763個;以“免申即享”方式累計為企業兌現政策資金1.46億元,惠及企業4548家;新增減稅降費74億元,兌現各類政策扶持資金26.2億元,幫助企業獲得風補貸款11.69億元。
新年伊始,好消息傳來,湖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湖南湘江新區管理機構“三定”規定,為新區在全省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城市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提供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好消息源源不斷。湘江新區優化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在全國樹立標桿,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特別案例”,這既是對湘江新區攻堅克難推進管理體制改革的充分肯定,更為踔厲奮發“奔赴下一場山海”積蓄了磅礴動能。
歷史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在接續奮斗里書寫。
2023年,湖南湘江新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擔當“三區一高地”的國家使命,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圍繞改革開放、環境優化、產城融合、社會民生等精準發力,朝著加速挺進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踔厲奮發,著力探索一條具有湘江新區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