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院士再增5人,看看他們有多牛
都在自身領域深耕30年以上,其中農業領域有3人
黎湘
吳義強
柏連陽
單楊
姜濤
國防科技大學黎湘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南大學姜濤教授,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柏連陽教授、單楊研究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吳義強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1月18日,備受關注的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湖南5位專家當選,其中農業領域3人,一起看看他們的厲害之處吧!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黃京 余蓉
科學院院士
黎湘:雷達目標識別領域專家
黎湘是雷達目標識別領域專家。長期從事雷達目標精細特征反演與識別研究,在雷達空天目標識別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研制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為我國空間攻防對抗能力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勵6項。先后獲評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工程院院士
吳義強:他讓廢棄的秸稈 變成了“黃金”
【檔案】
吳義強,男,1967年7月生于河南固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首批“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七、八屆林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林業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員,林業工程專家。
【故事】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人造板已成為木材的升級產品。但人造板需要用膠黏劑來成板,90%以上使用醛類膠黏劑,因此人造板產業曾一度被列入國家“高污染產業”。就在此時,剛畢業的吳義強與“甲醛”較上了勁。
吳義強深入多個工廠,經過長期攻關,他探索出“有機無機多元雜化共聚”的環保膠黏劑合成技術和理論,通過選擇鍵合和網絡交聯“鎖住”了甲醛分子,攻克了人造板甲醛污染這一核心關鍵技術難題,產品性能遠優于歐美及國際標準。
然而,木竹材及其復合材料易引發火災而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吳義強又迅速帶領團隊聚焦木材阻燃這一技術領域,花了近十年時間篩選了上萬種阻燃抑煙化合物,經歷了數千次的化學實驗。帶領團隊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成功構建了秸稈無機人造板制造技術與裝備體系,生產線實現了全自動化。這種人造板具有高強、環保、防火、防水等功能,可廣泛應用于家具、室內裝修、墻體材料等領域。目前,全國各地已推廣建成20多條無機人造板生產線,廢棄的秸稈變成了“黃金”。
柏連陽:為保稼護糧 他30年除草控害
【檔案】
柏連陽,男,1967年12月生于湖南祁陽。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雜草生物學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雜草安全高效防控創新團隊”帶頭人,兼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湖南省農學會理事長等。
【故事】
出生在農村的柏連陽從小跟著父親干農活,由于那時沒有除草劑,每天放學后,他都會下田徒手拔草。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讓除草變得更加輕松有效呢?大學畢業進入湖南省農科院植保所工作后,他把研究方向鎖定為雜草防控。
稻田雜草種類多,與它們“作戰”可不容易,為此,柏連陽發明了不少除草的秘密武器。比如,他發明了多靶標除草劑,一次施用后對水田雜草總防效達97%。此外,為了讓除草和施肥同時進行,相得益彰,他帶領課題組研發了尿素與除草劑混用的輕簡便技術,在水田使用后除草效果可達90%以上,比除草劑單用提高10%至15%,還能增產一成以上。
雜草產生抗藥性怎么破?柏連陽又投入到新的科研中。他帶領團隊揭示了植物ABC轉運蛋白抗草甘膦的全新分子機制,以雜草抗藥性機理和快速檢測的監測結果為基礎,揭示了我國不同區域雜草的多抗性和交互抗性特征,創立了“快速檢測—析因尋靶—對靶施藥”治理技術體系。
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擺脫除草劑高度依賴、發展新型綠色控草技術成為新的需求。柏連陽帶領團隊繼續向雜草綠色防控新領域進發,目前已研發出稻田“抑芽—控長”的綠色控草技術與產品,可實現移栽稻田化學除草劑的零使用。
單楊:36年攻關柑橘 從僅能鮮食到全身是寶
【檔案】
單楊,男,1963年2月13日生于湖南攸縣。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農業農村部“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食品工程專家。
【故事】
今年是單楊從事食品加工研究的第36個年頭。作為果蔬貯藏加工與質量安全領域的食品工程專家,他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產品市場壟斷,用自有技術支撐企業產品走向歐美日等國際市場,實現從“OEM貼牌代加工”到“ODM自主設計”再到“OBM自有品牌”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華麗轉身,實現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的根本轉變。
20多年來,單楊主持了多個國家和部省的柑橘等果蔬加工科技項目,他帶領團隊創立了連續、清潔和標準化柑橘加工技術體系,實現綠色加工和產品升級換代;構建了柑橘資源高效高值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創新開發柑橘加工原料綠色貯(凍)藏技術及配套設施,為國家惠民工程提供科技支撐。通過這些研發的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技術,一只橘子從僅能鮮食,變成了能喝橙汁、吃罐頭、取黃酮、提精油、取果膠等功能的“多樣寶”,大大增值。
據悉,柑橘產業涉及我國19個省市、1.82億農民,是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為此,單楊團隊加強省與省之間的合作。2010年,單楊聯合行業前10強企業以及20多家柑橘領域著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先進制造能力和產業優勢人才,共同組建“國家柑橘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市場越做越大。
姜濤:堅守38年 只為鋼鐵“精糧”
【檔案】
姜濤,男,1963年10月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中南大學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故事】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何在世界最復雜、難處理的含鐵原料條件下,為我國鋼鐵冶煉提供優質精料,實現高效低耗清潔鋼鐵生產,姜濤已經堅守了38年。
發展鋼鐵產業,原料是基礎,精料是關鍵。當時,燒結是一種主要的精料制備方法,高料層是高效低耗燒結的有效途徑,但是料高超過700mm后質量不均、產量下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姜濤與同事們一道開始攻關,歷經20余年,開發出超高料層均熱燒結技術和關鍵裝備,將料層高度逐步提高到900mm以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解決我國鋼鐵工業“吃飽”的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3年,姜濤從國外訪學歸來。當時我國對鋼鐵的需求正處于開始由“吃飽”邁向“吃好”的新階段,不銹鋼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我國不銹鋼生產原料紅土鎳礦全部依賴進口,能耗大、成本高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新的挑戰,姜濤帶領團隊又發起了新的沖鋒。
歷經15年,姜濤和團隊終于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創新現有礦熱電爐冶煉鎳鐵技術,將噸鎳鐵電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發低溫低成本制備鎳鐵新工藝,將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為我國不銹鋼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姜濤與團隊還從研制新型粘結劑入手,發明了一步高溫制備直接還原鐵新方法,推動了我國直接還原鐵生產的起步和電爐短流程的發展。
數讀
全國新增兩院院士149人
2021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5人,其中女性科學家5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7.4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8歲,60歲(含)以下的占76.9%。
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共選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人,其中女性科學家6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8歲,最小年齡51歲,最大年齡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