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湖南光輝燦爛,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經開始醞釀并完成了華夏化的進程。
△30多位專家來到雞叫城遺址考察。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辜鵬博 攝
10月9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專家現場會。8:00—10:00,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及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高??脊盼牟W院的30多位專家,來到雞叫城遺址現場考察最新考古發掘成果,湖南史前文明的光芒再次閃耀顯現。
在此之前,咱們先來盤點,包括雞叫城在內的湖南四大史前城址,感受下上古時期湖南的燦爛光輝吧。
城頭山遺址——中國最早的城
(常德市澧縣車溪鄉城頭山村,公元前4500-2300年)
1979年7月28日,澧陽平原之西近武陵山余脈處,一處隆起的土崗引起了澧縣文物專干曹傳松和同事的注意。他們向當地農民詢問,又借來鋤頭仔細掘探查看,并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標本。由此,首次發現了城頭山遺址。
△城頭山遺址航拍圖。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辜鵬博 攝
城頭山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先后經過16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工作。古城遺址內大棚里,陳列著城墻斷壁,土層剖面清晰可見不同顏色的夯筑層。遺址揭示出了中國目前已知的時代最早的古城及其4次修筑過程。
古城遺址內,發現有不同文化時期的作坊區、居住區、公共墓地、祭壇、道路和其他輔助設施,表明當時有著完善的城市規劃。
城內還發現有早于城址的湯家崗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與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城頭山遺址2014年發掘工作場景。資料圖片
城頭山的煙火存續了2000多年,歷經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幾個歷史時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約4000年),古城才遭廢棄。
作為中國最早之城的城頭山是中國文明起源最初的坐標。遺址中最早的水稻田,是長江中游稻作農業成熟的見證。遺址延續兩千年的文化堆積是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見證。1992年、1997年,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兩度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雞叫城遺址——古國文明的清晨
(常德市澧縣涔南鄉復興村,距今約5300-4000年)
△雞叫城遺址航拍圖。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辜鵬博 攝
北距澧水支流涔水約2公里,西南距城頭山遺址13公里,一處高出周圍 2~4米的崗地上,雞叫城遺址便坐落于此。
1978年,雞叫城遺址被發現。1998年起至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數次試掘、系統考古鉆探,揭露出城墻、壕溝、房址、木構建筑、臺基等遺跡,認識了遺址的年代和城墻的建筑時間及過程。
城址平面呈圓角方形,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含城墻)。城內遍布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分屬于彭頭山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城外,水網密布,由護城河、壕溝、溝渠組成了復雜的網狀水系。
△雞叫城遺址發掘現場。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辜鵬博 攝
以雞叫城為中心,周圍約兩公里范圍內還分布有數十處屈家嶺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構成了龐大的聚落集群,是澧陽平原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
雞叫城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澧陽平原的中心,雞叫城在長江中游文明進程中扮演重要且獨特的角色,為研究原始社會發展和國家起源提供了實物證據。
七星墩遺址——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益陽市華容縣東山鎮東旭村,距今約5000年-4000年)
△七星墩遺址范圍及歷年發掘位置圖。資料圖片
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腹地上,七星墩遺址有些特別。它“外圓內方”,有內外兩圈城、壕,外城近圓形,內城呈長方形。這樣特別的雙城結構,在長江中游地區屬于首次發現,對研究史前城址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1978年,當地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到此處游玩,發現了古代陶器并上報,引起當地文物部門注意。在隨后的考古工作中,七星墩遺址蒙塵已久的歷史的蓋子被揭開。
△七星墩遺址2019年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遺址內圈中有7個3米至5米高的土墩,地理分布形似北斗七星,七星墩遺址因此得名。遺址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它取代澧縣的雞叫城(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成為目前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遺址曾發掘過以錐木制作的漆木碗。碗胎薄至0.2~0.3厘米,器表髹飾朱、黑兩層漆,展現了當時先進的制胎、髹漆技術,已接近秦漢時期的技術水平,證實了長江中游地區漆器制作技術源遠流長。
不同于國內其他城墻遺址均使用單一純土修筑,七星墩遺址城墻有褐色、黃色、棕色黏土和黃色粗砂、青膏泥等多種材料,被稱為“五花土”。五花土結構復雜,來源多樣,分層清晰,有明顯的加工跡象,為研究古代城墻的建筑工藝、設計思想等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盧保山遺址——長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位置最南的一座城
(益陽市南縣南洲鎮丁家城村,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早期、早至屈家嶺文化時期)
△盧保山遺址。資料圖片
洞庭湖區腹地一處比周圍高出約1~4米的臺地上,盧保山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
臺地海拔31米,大體呈長方形,面積約10萬平方米。臺地上,分布有盧保山、丁家城、曹家臺、墳山坪等4處古遺址。它們之間范圍相連、未有間斷,均有文化堆積分布,為一個整體性遺址。
△盧保山遺址探溝城內地層堆積。資料圖片
遺址曾出土有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標本,如長頸鬶、圈足盤、缽、高足杯等;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標本,如短頸鬶、圈足盤、缽、缸、紅陶杯、壺、麻面鼎足等陶器,以及眾多紡輪、石斧、石刀、箭鏃等。
盧保山遺址的確認和發現使得長江中游地區史前城址的數量增至20座。同時,湖南地區之前已發現有澧縣城頭山、雞叫城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等三座史前城址,盧保山遺址是第四座發現和確認的史前城址。
盧保山遺址的發現和確認為長江中游史前城址群的研究以及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增添新的材料。雖然城址面積僅10萬平方米,其面積和規模均較小,但該城址位于洞庭湖腹地,是目前為止長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座。獨特的地理位置將賦予遺址獨特的價值,盧保山遺址還有更多的考古成果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