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導 讀
湖南喜提太空大禮!
12月25日上午10時,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毛澤東廣場舉行。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今天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簡稱“神十”返回艙)在韶山順利完成交接,并將長期展陳于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下浪漫詞句。曾經遨游九天的“神十”返回艙長期落戶韶山,嫦娥五號采回的月壤樣品未來也將保存在韶山,進行異地災備。這些,可謂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情告慰,更是航天精神與紅色基因的交相輝映。
其實,“神十”和湖南早就有了很深的淵源,湘伴君陪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淵 源
“神十”返回艙,是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承載著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準確進入軌道。完成一系列載人航天任務后,6月26日7時19分,飛船進入返回程序,返回艙帶著3名宇航員于8時07分準確降落在預定區域。
這是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進行應用性飛行,以此次任務圓滿成功為標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階段,意義非凡。
“神十”成功飛天背后,有許許多多湖南人辛勤付出、無私奉獻的身影。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就曾擔任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副總指揮長。
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
任務期間,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開講,女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演示了失重環境下一些獨特的物理現象,并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當時,許達哲有感而發,寫下了《女航天員的夢》一詩(原載于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報》),表達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驕傲和自豪之情。
從新聞報道中可以梳理發現,神舟飛船已經發射了11次,許達哲是多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實施者之一——1999年11月20日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時,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總裝廠廠長;2001年1月10日發射神舟二號飛船時,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2002年3月25日與12月30日發射神舟三號、神舟四號飛船時,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在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時,他又親任首次載人飛行試驗大隊的大隊長,成為中國航天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次發射活動中的領軍人物……神舟十號飛天,他則擔任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副總指揮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
而此次前來出席返回艙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也是湖南人。他長期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及技術管理工作,參與組織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務(載人飛船工程)的研制和飛行試驗技術工作,主持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空間實驗室)和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全面技術工作,解決了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工程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實現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鄧一兵,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等湘籍航天領軍人物……都為“神十”遨游太空和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展現了湖湘兒女“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良好精神風貌。
由人到物,從裝備生產到細節設計,“湖南制造”對神舟十號飛船的貢獻一點也不少——
儀表液晶顯示器及視頻信號分配器由湘計海盾研制;
宇航級錦綸編織套管和航天用復合隔熱布為衡陽凌云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研制;
超高溫點火電纜、特種控制電纜、箭上用超輕型電線、高速傳輸電線等研制任務由華菱線纜、湘潭特種線纜承擔;
大型鋁合金結構件研制任務由中南大學承擔;艙外航天服等工業設計任務被湘潭大學攬下;壓力傳感器、
壓力溫度復合傳感器研制由中國電科48所負責;
……
作為三湘兒女的一員,湘伴君和大家一樣,倍兒自豪。
現 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苯唤觾x式現場,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帶領韶山學生朗誦《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一展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華兒女的壯志凌云,十分應景。
儀式開始后,全體人員首先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了花籃。
(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與周建平、張曉光共同為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揭幕。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與周建平、張曉光共同為神舟十號返回艙揭幕,長約2.6米、直徑約2.4米、重量為2噸多的返回艙被揭開“面紗”正式亮相。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外層是細密的蜂窩狀結構,呈灰黑色且有高溫灼燒后的痕跡。因返回艙在返回地球時,高速飛行的返回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高溫燃燒而成。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湘伴君在現場看到,返回艙看上去呈灰黑色,上面有高溫灼燒后的痕跡,外層是細密的蜂窩狀結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質量主管禹頌耕介紹,返回艙采用的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防熱材料之一,以應對返回地球時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導致的數千攝氏度高溫。
在“神十”返回艙的上部,有兩個較大的圓形開口,是傘艙,降落時,降落傘會從傘艙中彈出、打開。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返回艙側面的圓形小窗是舷窗,航天員可透過舷窗觀看宇宙景色、拍攝太空畫面。頂上是航天員們進出需要通過的艙門。在返回艙的上部,兩個較大的圓形開口是傘艙,降落時,降落傘從這里彈出、打開。
交接后,“神十”返回艙將入駐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長期展陳。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長陽國利介紹,韶山景區年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紀念館年參觀量達500萬人次,居同類紀念館之最,其中,中小學生年均參觀人數占全年游客數量45%以上,“將返回艙放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陳,受眾面廣,價值和作用大。”
珍 貴
2016年4月24日,在首個“中國航天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采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神十”飛天、“嫦五”攬月,是新時代航天“追夢人”夙興夜寐、發奮攻關的智慧結晶,是中國航天事業克服重重技術封鎖、致力推進自主創新取得的耀眼成就,更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強大優越性。
1965年,毛澤東同志重游井岡山,寫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名篇。50多年過去,中華兒女將偉人豪情變成了令世人矚目的現實成就,可謂航天精神與紅色基因的交相輝映,讓我們倍感自豪、振奮不已。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湖南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闊步前行。
湖南以滿滿的儀式感迎接,足見對這份太空大禮的珍視。湘伴君認為,這份“禮物”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于稀缺性,更在于其所承載的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奮斗豪情,必將激勵廣大三湘兒女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實現新藍圖。讓我們一起,為這份珍貴的太空大禮點贊!為現代化新湖南的美好未來點贊!
【湘伴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