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導 讀
今天上午,《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新書首發式暨大湘菜報創刊四周年紀念活動在湖南日報社舉行,省內文化界和餐飲界的一百多位嘉賓到場參加。
湘伴君注意到,這本由大湘菜報組織編寫、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米粉著作,是全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湖南米粉這一傳統美食的圖書專著。
翻開手中還帶有淡淡油墨清香味的新書,湘伴君發現不少驚喜: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蔣祖烜,省作協主席王躍文,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主任熊劍勇,還有《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等大咖紛紛撰文講述自己和湖南米粉的故事,文字生動而有趣。
專門出一本書,還邀請大咖打call。這背后,除了湖南人與生俱來對米粉的熱情,更有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助力復工復產、尋找經濟增長點的考量。來來來,說道說道。
(一)
說湖南人愛米粉愛到骨子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毫不夸張地說,湖南人的一天是由一碗米粉開啟的。清早出門,隨便找一家街邊小店坐下,片刻,一碗漂浮著油花、冒著熱氣,晶瑩如玉的米粉端上來,只需嗦上一口,米粉的香味便瞬間在舌尖綻放,沉睡的身體也就隨之蘇醒。
湖南米粉。
湖南人吃米粉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1974年長沙阿彌嶺漢墓出土米粉作坊文物,證明了2200年前湖南長沙一帶已經開始食用米粉。
和外省人對湖南米粉的統一印象不同,湖南米粉細分起來,其實流派眾多,種類繁雜,每個市州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
不過,一句“七(吃)圓的七(吃)扁的?”則可以從形狀上將湖南米粉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以扁粉為主的長沙米粉,講究水清湯開油碼熱,主要分布在長沙、湘潭、株洲、益陽和岳陽等地;二是以圓粉為主的常德米粉,味道濃郁厚重,主要分布在常德及其周邊地區;三是融合了長沙米粉和常德米粉的湘西南米粉,口味各異、形態多樣廣泛分布于湘西、湘南各地。
《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一書梳理湖南米粉發展史,通過傳說、史籍和考古發現等資料,推斷出“天下米粉始湖南”的結論。對湖南米粉各個流派一一進行了詳細介紹,不僅深入挖掘湖南米粉的歷史文化內涵,還系統地梳理介紹了湖南各地米粉的特點及門店分布情況,堪稱湖南人的“嗦粉寶典”。
在書中,大咖們也紛紛講述自己和湖南米粉的深厚情緣。
蔣祖烜在《這碗湘粉韻味長》中寫道:“這碗米粉,對湖南人而言,既是舌尖滋味,也是心頭鄉愁,更是深植在魚米之鄉的美食文化傳統”。
王躍文大方承認是為湖南米粉“帶貨”而來,揚言要“再吃粉五十年”。
熊劍勇在《鄉愁里的一碗粉》中講述米粉帶給他的感動,一碗粉代表了鄉情、文化和情懷。陳曉卿則分享了自己和南方同事在北京尋找湖南米粉的奇妙經歷。
悠久的嗦粉歷史造就了獨特的米粉文化,對于湖南人來說,米粉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承載的是身處異鄉游子無法排解的鄉愁。
(二)
疫情期間,這碗小小的米粉則成為了整個湖南餐飲行業復蘇的先聲。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疫情給人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的同時,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損失,各行各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本該借著春節一展身手的餐飲行業也遭受重創。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決策部署下,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遏制。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隨后,全國陸續掀起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熱潮。推動復工復產,湖南出了不少硬招、實招,成為全國復工復產最早、效果最好的省份之一。
然而,人流密集、和健康直接相關的餐飲行業卻仍處“寒冬”,此刻,亟需一份能夠喚起全體湖南人共同消費欲望的美食來“破冰”。作為湖南人鄉愁的載體、湖湘美食界的“排頭兵”,米粉自然當仁不讓。
為了提振餐飲行業的消費信心,讓復工復產提速擴面,4月14日至24日,由湖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主辦、大湘菜報協辦的“湖南米粉大擂臺”活動在九所賓館拉開帷幕。
“湖南米粉大擂臺”活動在九所賓館拉開帷幕。
十一天的時間中,全省14市州48家米粉名店、124種特色米粉、123款風味小吃,一一亮相,進行擂臺比拼。
活動期間天氣陰晴不定,然而,近10萬食客卻風雨無阻、應約而來,在大快朵頤中享受美食帶來的幸福和感動。
米粉打擂臺現場銷售各類米粉近2萬公斤,總額逾100萬元,各類訂單和采購金額逾100萬元。
這是湖湘米粉文化一次盛大的集中展示,也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提振民眾消費信心、升級產業發展的盛會,更是湖南人米粉情結和家國情懷的集中釋放。正如一位媒體人所說,湖南人的這個春天被一碗粉嗦爆了。
在米粉大擂臺活動的帶動下,位于長沙市全省名優米粉一條街完成初步選址;株洲市“娘家人請你來嗦粉”行動全面鋪開;省餐飲協會的全省創新菜展評在5月初盛裝登場……米粉節燃起的火炬正在整個湖南餐飲行業傳遞開來。
小小的一碗米粉,盛滿了濃濃的鄉情和鄉愁。不僅喚醒了湖南人的味覺,而且還成為撬動消費復蘇、增強市場活力的杠桿,以米粉為品牌的湖湘美食正在推動湖南餐飲經濟的快速發展。
這碗蘊涵獨特湖湘精神的米粉,不僅體現了湖南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展現了三湘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三)
回到新書首發儀式現場。
湘伴君發現,《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一書除了介紹湖南米粉的歷史和種類之外,還收錄了湖南米粉產業界有突出作為的14位人物的相關報道,他們中有的是老字號的技藝傳承人,有的是將湖南米粉帶到外埠市場的開疆拓土者,有的是革新經營方式、讓米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的創新人士。
《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首發現場。
曾因“北大碩士畢業賣米粉”事件而引發社會熱議的湖南伢子張天一,就是其中的一位。
疫情期間,張天一創辦經營的“霸蠻”米粉品牌通過網上電商渠道,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成績。他介紹,2至3月份,霸蠻米粉通過抖音、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邀請到李佳琦、薇婭、羅永浩等網絡名人直播1000多場。
截至4月,霸蠻共售出半成品米粉超300萬份。不僅銷量可觀,而且還讓全國消費者認識到,吃粉的選擇,不單單只有柳州螺螄粉,還有湖南米粉。
湖南米粉產業的發展,除了從業者的自身努力,也離不開媒體的推介。創刊4周年的大湘菜報就是這樣一家餐飲文化推廣機構,除了在疫情期間協辦“湖南米粉大擂臺”,編著米粉相關的專著之外,還一直致力于弘揚湘菜文化、推動產業發展。
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之下,湖湘餐飲行業才得以蓬勃發展,湘菜文化才得以廣泛傳播。
由這碗小小的米粉,湘伴君不僅看到了我省餐飲行業發展的韌性,更看到了我省餐飲行業更美好的未來。
新聞多一點
米粉好吃。當它的迷人香氣在你的口鼻中縈繞,你可曾想過,如此美味是何時出現在湖南人的餐桌上的呢?《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一書,探尋了湖南米粉的前世今生。
時間最早的是“舜帝南巡說”。4200多年前,舜帝為了教化三苗百姓,從北方長途跋涉到洞庭湖之南的蒼梧之野。吃慣了北方面食的舜帝不習慣南方的米飯,于是,娥皇女英兩位賢妃用水稻,將家鄉的“河漏”,做成了南方版本的“米河漏”,這是圓粉的前身。與之類似,書中歷數眾多傳說:“秦軍南征說”“馬援南征說”“關云長守益陽說”“明朝移民說”“清朝鎮壓九溪十八洞起義說”“清改土歸流說”,都建立在一個基本觀點上:到南方的北方人吃不慣米飯,就將稻米碾碎做成面條的模樣。不過,這些說法不見于史籍,也沒有實物印證。
湖南長沙的飲食文化專家郭江根據一組出土文物,提出了“天下米粉始長沙”的觀點。1974年,長沙阿彌嶺發掘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套滑石作坊。郭江認為,其中的器物倉、井、磨、灶、釜、鼎、甑、刀,分別對應米粉制作過程中的儲米、引水、磨漿、生火、燒水、熬湯、蒸粉、切粉。
郭江還指出,起源于湖南民間的米粉最初并未在民間大范圍流行。清末民初,湖南地區有關米粉的記載才漸漸多了起來。米粉真正成為大眾消費得起的食物,是改革開放40多年中的事。
為什么說“吃光頭粉”在某種程度上是生活水平低的代名詞?民國美食大家譚延闿創造的“雞絲火”米粉是怎樣的?米粉因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的不同,劃分了怎樣的江湖派別?在《嗦粉·一碗湘粉韻味長》中,一探究竟吧。
【圖片來源:大湘菜報、華聲在線。湘伴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